陈敬南,1950年11月生,温州市区人。高级经济师。1968年3月至1970年1月,在南京军区部队任副班长,部队退伍后,任温州冶金厂团委书记。1983年1月考入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系学习。1985年1月毕业后,任龙湾区计经委副主任,同年12月调任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至今。
陈敬南连续15年被评为温州市优秀企业家,连续9年被评为温州市突出贡献明星经理,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被评为省创业企业家,曾获浙江省十佳青年厂长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系浙江省九届、十届人大代表,中国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集团公司党委连续10年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工会被评为省模范职工之家。2008年集团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人生的两次转折
“小时候很艰苦,到了初中的时候自己也是班上最穷的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学校曾多次获得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陈敬南出生在劳动人民的家庭,因为家中穷困,初中的时候都是光着脚上学。卧病在床的母亲,五个兄弟姐妹,一家七口全靠父亲一个月26块钱那微薄的工资养活。当时的同学们还一起凑钱给他买鞋、书本等等。因为明白家中的艰难,上学的不易,陈敬南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学校第一。不仅如此,人穷志不穷,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当班长,到了初中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老师也常常称他为“高材生”,工作能力很早就开始锻炼。“那时候也有很大的抱负,希望像历史上的人物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陈敬南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为了早点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选择了从军这条道路,立志为国家多做贡献,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陈敬南再次接受了艰苦的锻炼。刚入伍半年就被评为部队的“五好标兵”,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部队为其性格、意志的塑造起了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军队的经历培养了我今后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党组织在正准备发展他入党政审时发现他有个伯父在台湾,因为“海外关系”他最终退伍回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非常幸运的是,陈敬南是1966年的“老三届”,与许多后来才上山下乡的同学相比一回来就安排好了工作。事实证明,回家乡继续奋斗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他曾做过温州冶金机械厂的钳工,也担任过冶金厂的团委书记,由于各级组织都培养年轻的干部去读大学,而他也因为工作上表现出色,进入浙江大学进修管理,成为了第一届管理系第三届学员。就这样,在工作了12年之后,又能够重新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在浙江大学两年的学习,使他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到了理论的指导,提升到了系统层面。当时学员们都住在之江校区最高的那幢红房子里,山上的环境非常美。“那时候读书非常有意思,因为同学们都是有各自的工资收入。放了学就到闸口电厂去洗澡,到附近的电影院去看电影,在路边的小吃店一起喝酒吃饭。每个周末有空去九溪、玉皇山一起玩,几乎把杭州所有的景点都玩遍了。”说到这话的时候,陈总的语气变得特别兴奋。也许正因为如此,直到现在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还非常好,常常举办同学会,“到各个地方,他们都非常热情。每次到杭州都有同学会请我吃饭。”不仅如此,由于现在的同学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陈总的笑声里掩不住自豪的喜悦,“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宽阔,沟通信息的作用也非常大。”
“起死回生”书妙笔
1985年12月,正带队在外考察的温州市龙湾区计经委副主任陈敬南接到了一份任命书——担任温州木材厂第一副厂长。温州木材集团是个老国企,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浙江省森林工业局温州贮木场。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势难以支撑,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那年,陈敬南35岁,刚刚上任的他,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正是在陈敬南的努力下,这个“烂摊子”起死回生了。
2002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2.6亿元,利税1100万元;2003年5.9亿元,利税2000万元;2004年7.9亿元,利税3000万元;2005年10.6亿元,利税4000万元;2006年13.4亿元,利税4500万元;2007年19.7亿元,利税5990万元……
不断翻新的数据,显示的不仅仅是木材集团腾飞的速度,更展现了国企改革“枯木逢春”的成功历程。如今,木材集团辖属17个分公司、两个专业市场,分公司遍及上海、福建、江苏等地,成为“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回顾温州木材集团公司近20年的发展历程,“枯木逢春”或许是最真实的写照。
偶然之间有必然。他的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只有自己才最能体会得到。
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后,陈敬南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他说自己的努力和勤劳是受了上一辈人特别大的影响,这时候最让他怀念的是自己辛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假如他知道了我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一定会从心底为我高兴的。”
也许与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相比,他并非拥有太多的物质财富。但怀着为祖国多做贡献的信念,将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所获得的荣誉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到了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我是非常知足了。”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的口碑”
因为出身于贫苦劳动人民的家庭,陈敬南都能非常理解职工有什么困难和苦楚,热忱地帮助他们。从担任第一把手以来,1000个正式职工、1000多个退休工人、外来工700多人从来都没有到政府相关部门上访。公司党委连续10年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工会被评为省模范职工之家。
“宁做有是有非事,不做可有可无人。”陈敬南总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把认为对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对待退休职工,60岁以上一个月门诊费有80元,70岁有100元,80岁有120元……另外还有冷饮费、节日补贴等,这些都是由企业每年好几百万的开支专门保障的。“甚至看门工人的最低工资都有两千。”陈总的语气里掩不住自豪的喜悦,让人为之感动。
“当然啦,未来的希望都在年轻人身上,很多大学生到这儿来还是有大施拳脚的空间。”从学校到社会往往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时候要自己适应环境或者主动地去改变环境。随着企业结构的调整,中高层骨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这里工作。“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有了工资福利的保障,只要有本事自己能够发挥出来。”并非物质条件越优越对他的前途越有利,现在的年轻人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条件也都不错。“最重要的是,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遇到困难反而愈挫越勇的精神怎样创造才是最重要的。”陈总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不能急于求成,在生产第一线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最基层做起也许对未来帮助更大。”
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但陈敬南依然坚持每天早上游泳,即使是冬天下雪冰冻也没有放弃。到了周末比较空闲的时候,他会把外孙女接到家里,他常常自己烧菜做饭,“我从来都把这些当作乐趣,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了。”陈敬南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