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字佛侬,女,江苏无锡人,生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其父曾任无锡商会会长。1915年陆秀就读于上海爱国女校,1917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问,她读到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后,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1920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保姆科。学习期间,进一步认识到儿童教育是一门深有至理的学问,写了一篇《我的理想蒙养园》(当时幼儿园称蒙养园),在校刊上发表。1923年毕业后留校,在附属蒙养园工 作。后因人事关系先后在该校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1926年入武昌文华大学攻读图书馆专业,于1928年毕业。1929年一1933年在浙江大学工学院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她内心始终不忘幼儿教育。 1933年陆秀申请官费留学并得到义父蔡兼三的资助,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攻读幼儿教育专业,1935年以优异成绩获教育硕士学 位。同年又人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攻读幼儿教育研究生,同样以优异成绩取得研究员资格。 1937年,陆秀怀着献身幼儿教育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在成都四川省立 女子师范学校幼稚科任教。1938年去陕西城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家政系任教 授。任职期间,为该院家政系学生开辟学习场地,创办了陕南第一个托儿所 ——乐城托儿所。 1940年陆秀返回成都。当时,四川的幼儿教育比较落后,全省仅有幼稚 园162所,287班,受教育儿童10470人,仅占4—6岁儿童的0.66%o同时, 一般幼稚园多以读书识字为主,与小学无异;一些幼稚园设施趋向贵族化,只 收少数有钱人家的子女。陆秀急切地想改变这种状况,她四处奔走、呼吁,在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的主持下,1941年2月创建了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 稚园(建国后改为成都市第四幼儿园)。时值抗日战争期间,教育经费拮据,她 到处募捐筹集经费,在成都西郊茶店子选定了园址,因陋就简,修建了2025 平方米平房作校舍,陆秀亲自担任园主任。她带领全园教职员工,根据中国国 情,对科学地教养儿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她强调教养并重,提出“保教合 一”的原则;对儿童既重视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同时亦重视儿童思想、品 德、习惯的培养。她不仅在园内设立了幼稚班(3—6岁)、保育班(2—3岁), 1944年还自费创办了婴儿部,收托初生至2岁的婴儿30多名。在四川创办 婴儿班是陆秀的创举。陆秀还认为幼稚园一方面是“为儿童谋幸福,增进儿童 身心健康及培养人生基本优良习惯”,另一方面是为“解放大多数父母,使能 ‘减轻育儿的牵累,而安心参加社会工作”。因此,成都实验幼稚园不仅有白 托班,还办有全托班,全托的婴幼儿,大部分是公教人员的子女。为解决一些 家长的困难,她还办了寒暑假托儿所。在四川创办全托班和寒暑假托儿所是陆 秀的又一创举。 成都实验幼稚园负有研究实验幼稚教育、辅导全省幼稚教育的任务,为 此,陆秀在园里设了教研室,成立了幼稚教育研究会。她还主编了《实验幼稚 教育》期刊和《幼稚教育丛书》。 1943年编译了麦特森和浮士德的《美国保育 学校实施》。 1945年又主编了《实验幼稚教育——五年来的实幼》一书,总结 了成都实验幼稚园的经验。1941年开始,成都实验幼稚园成为省幼师的实习 场地。以上种种,对当时四川省的幼稚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从1940年起,陆秀还担任了四川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直到1949年, 培养了大批幼教师资,成为四川幼教事业的骨干力量。 建国后,陆秀历任川西民主妇联福利部部长,西南民主妇联福利部副部 长,四川省立第一幼儿园园长,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局长,成都市妇联副主 任,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50年,陆秀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在成都筹建了军区保育院:育才保育院 等。1958年,陆秀已年过花甲,还自费创办了“婴儿之家”,先后收托婴儿 100多名,其中有一胎三生儿、一胎双生儿、早产儿、体弱儿等,后来都长得 健康、活泼。1964年3月1日,邓颖超视察了“婴儿之家”,并捐款为孩子们 买玩具。陆秀总结了“婴儿之家”的经验,写成文稿,希望能供保育工作者参 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婴儿之家”被迫停办。1982年12月,陆秀病 逝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