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增汜(1922.11- )
蒋增汜,湖南湘乡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1945年8月到1949年11月,在贵州大定空军发动机制造厂担任技术员和中尉副工程师,从事发动机装配、试车和检验工作。1951年随厂迁成都,成立隶属于二机部航空工业局的国营411厂。1953年初被派往由苏联援建的哈尔滨国营120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协助工作。后任空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国难当头,任人宰割和一切依靠外国援助的国民党航空事业十分萧条,年轻时代的蒋增记抱着满腔科学救国思想从学校来到这所当时是中国唯一的航空工厂时,他看到在工厂里要原料没原料,要机器设备不全,名曰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却看不到制造出发动机来。严重的斗争现实使蒋增汜在全国解放前夕,毅然不顾工厂领导的多次“劝导"和“重薪待遇”的引诱,“称病”不去台湾,参加了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行列。
蒋增汜投入新中国的怀抱后,立即全心全意献身于我国航空事业。先后参加我空军三个航空工厂筹建工作,担任过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检验科副科长等职务,党把他派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埋头苦干,积极起技术骨干作用。
有一次,党组织让他和另外几名技术人员到某航空工厂参加技术援助工作,这是一个新建的工厂,当时十分缺乏设计人员,蒋增汜以主人翁的姿态立即投入了工作,当时生产上缺乏各种夹具,至使一些工作无法进行,蒋增汜不分昼夜地工作着,那些天里他每天要出手10多张图纸,一个月要设计400多张。接着,领导让他担任校对图纸的工作,一个月要看1000多张。他在这个工厂帮助工作期间,先后设计了2000多张图纸,校对了上万张各种机械图纸,对航空工厂建设和生产顺利开展起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次,上级要蒋增汜到另一个航空工厂负责检验科的工作,这个科没有科长,他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负责技术检验工作,又深入车间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点。飞机上有一种常用的材料叫30铬锰矽钢,按照正常热处理办法处理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工序繁杂,费时费力。蒋增汜翻阅当耐所能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研究出一种“等温处理”新方法。用他研究出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材料,一道工序全部处理完毕,不仅时效大增,而且质量比用原来的方法好,为初建工厂节约了大量人力、物资和经费。
蒋增汜常说:“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空军科研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在他调到空军某研究所工作后,他经常深入到部队倾听飞行人员对改进装备的意见,有的放矢地选择部队迫切需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在这一期间,他先后研制改装了多种装备,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了方便。
过去,航空兵部队的领航人员学习引导技术,主要靠飞机丹空和雷达开机来进行,这样训练一个领航员,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油料,而且还使飞机和雷达造成很大的磨损,急需研究出一种经济的训练方法。蒋增汜和本所科研人员合作,经过刻苦攻关,只用少量经费就研制成功《地面引导练习器》。
以后,他又对这台练习器进行了三次改进,使这台机器实现了自动化,上级业务部门批准生产装备部队使用后,深受广大领航人员的欢迎。
在从事科研工作中,蒋增汜是一位不怕困难勇于攻关的人。
有一次,他所在的研究所准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讯技术上,但是急需研制一台磁鼓。自己研究磁鼓这在当时国内也是一项新技术,蒋增汜勇敢地承担了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参考了几十份国内外有关资料,最后研制出的磁鼓精度,经过有关技术部门鉴定达到了先进水平。
还有一次,蒋增汜在完成本职机械设计工作的同时,向 所领导提出设计研制一种新设备。有人劝他:我们国家过去一没有搞过,连参考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困难是很多的,要慎重行事。蒋增范知难而进,日夜奋战在这项新课题中,终于使这仪器早日装备部队使用。
蒋增汜在空军通信导航系统是一名老技术人员,时刻没有忘记对年轻人进行传帮代。多年来,他坚持不问断地为他所=在的单位科研人员和干部战士讲授数学、理论力学等课程。他说:“看到青年人迅速成长起来,四化建设就更有希望,自己辛苦一点也是高兴的。”因此,他在讲课前认真备课,课后不辞辛苦批改作业。
蒋增汜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和加速人民空军现代化建设,先后设计和校对50000多张图纸,完成13个重大科研项目,写过不少高质量的论文。由予他的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了劳动模范和好干部的荣誉称号,多次受到领导机关的嘉奖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