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昌宇(1921- )
欧阳昌宇教授,1921年生,湖南长沙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在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工作,解放后在成都411厂工作,1955年调哈军工工作,先后任工程兵系专科主任、原子工程系副主任;1979年5月国防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八系)成立时,出任八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立三等功1次,获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退休,现住长沙星火干休所。
妻子为浙大校友俞咸宜

1955年欧阳昌宇进哈军工分配在工程兵工程系,担任工程兵工程机械专科副主任兼教研室主任,他常去北京与工程兵司令部的训练部和科研部联系。
山西包头坦克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代T-34型轻型坦克,召开鉴定会。因T-34型轻坦克必须满足工程兵的推土、布雷、扫雷三大要求,邀请工程兵科研部参加鉴定。该部约欧阳昌宇参加鉴定,并让他代表工程兵提出建议。
工程兵工程系第一期毕业设计是由苏联顾问虚拟课题进行的,欧阳昌宇指导了两个毕业设计,感到设计空虚。第二期毕业设计苏联顾问撤走,由欧阳昌宇主持,他大胆地进行改革,结合科研进行真刀真枪的设计。
武汉长江大桥是由苏联专家协助设计制造的,中苏关系决裂后,苏修很可能用飞机来轰炸。中央军委指示工程兵,当大桥被炸应采取措施确保长江大桥畅通无阻。
工程兵通常是利用舟桥组成浮桥来保证江河畅通的,欧阳昌宇认为长江大桥被炸后,必须迅速恢复畅通,仍然使用一般舟桥,难以达到目的,如果采用大马力的水陆两栖车来取代舟桥,既可加速浮桥的组合,又可使水陆两栖车迅速上岸荫蔽。于是他主动请求由他组织哈军工毕业设计力量进行设计,科研部同意了他的建议。
回学院,他向院系两级领导汇报,建议获得批准,并同意请海军工程系舰艇专业派一毕业学员参加,以加强水陆两栖车的研制。
设计小组计有工程兵工程系桥梁专业3人,机械专业3人,海军舰艇专业1人,连他共有8人,由机械专业学员王祖光任设计组长(王祖光在80年代后任石家庄陆军机械学院少将教育长兼博士导师)。
工程兵科研部部长唐哲明少将亲自率领设计小组去长春一汽、哈尔滨桥梁厂与大连造船厂落实加工,并决定以长春一汽为设计基地。中央军委总参和工程兵司令部很重视,要求欧阳昌宇每月去北京汇报课题进展。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各项加工均已结束,在武汉长江大桥江面进行了实验。因当时国家经济还落后,工业水平还较低,难以达到设计的全面要求。比如水陆两栖车用的发动机只能采用一汽生产的红旗轿车发动机,马力虽大但重量过重,其特性也难满足水陆两栖车的要求。又如水陆两栖车外壳找不到薄而轻的钢材而超重。但可以肯定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工程兵成立了研究所,将全部人员留下,并委任欧阳昌宇为所长,作进一步的研究。但哈军工南迁成立国防科技大学,他没有坚持到底而去了长沙。工程兵派了哈军工工程兵工程机械专业第一期毕业曾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调干生谭国玉任所长。
1960年欧阳昌宇教授奉命从分出的工兵工程系机械装备科主任的岗位上留下来参加筹建原子工程系、主持核武器设计科,不但专业方面改行太大,而且原子弹在我国还是未知数,外国的原子弹资料更是无从获得。专业怎么建?课程怎么设?全无头绪。依靠院、系领导同国防部研究院取得联系,一次又一次地带领青年教师到对口的研究单位去请教专家,根据专家们透露的极有限的信息和参考性意见,回院推敲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设置范围。几经反复,逐步形成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实验室建设规划。然后又根据专家们指示的方向和线索,到图书馆查阅国外期刊,摘录点点滴滴的公开资料,按学科要求,用集腋成裘法,编写出专业教材,再到有关研究院请有关专家审定把关。
国防科大建校初期隶属国防科工委领导,失去了哈军工那种直接与三军挂钩的优势,欧阳昌宇很担心哈军工的光荣传统会失传。但后来国防科大得到中央军委的支持,先创办全军军级以上干部国防科技的轮训,后又将国防科大升格,直属军委领导,保持了哈军工的传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