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取(1908年-1991年 )
朱子取,原名朱广求,浙江温州乐清黄华镇岐头村人。朱子取是一位知识渊博、技术精湛的高级工程师,原温州市工科所总工程师、温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温州市委副主委、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他被誉为温州市“科技界的泰斗”。还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人大代表、省九三学社常委、省机械协会理事等职。朱子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科技事业中,他那种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与学习。
1926年,朱子取考取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在工专读了不到半年,生了一场大病,胃溃疡穿孔,不得不休学回家养病。其时在永乐内河轮上售过票,在歧头小学当过算术教师。二年后(1929年),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德国人主办的国立同济大学机械科。1934年6月,他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上海机器厂柴油机试验技术员、上海中国发动机厂柴油机制造技术负责人、上海晶华玻璃厂机修车间技术负责人、工程师,为民族工业发展倾注精力。朱子取废寝忘食,苦心研究,先后设计制造了国产五福牌、狮头牌二冲程柴油机,填补了国产柴油机的缺门,为中国铅笔厂设计制造了首套国产化全套铅笔加工机械,1938年还在晶华玻璃厂设计制造了窑炉设备和自动制瓶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晶华玻璃厂被日寇侵占,朱子取不甘屈辱,不愿为日本侵略者服务,愤然弃职,携眷返乡,从此决心为振兴家乡的民族工业出力。1942年,几经转辗,朱子取回到了温州。他坚持走实业救国之路,为发展民族工业积极筹划,先后与人合资创办了温州光大化工厂(上河乡岷岗村)、温州昌龄火柴梗片厂和西山造纸厂,为温州轻化工和造纸行业的创造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朱子取先后任温州西山造纸厂技术负责人、工程师、温州铁工厂工程师等职,试制完成国内双缸30马力柴油机,在温州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54年,朱子取参与筹建温州工业设计室即后来的温州工业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担任副所长和总工程师,直至近80岁才退休。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1963年,由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吸管式沙泥机在南方十三个省、市参加的现场会上,得到了中央领导谭震林等同志的称赞。20-121型电动结网机荣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样机还出口朝鲜等国。1962年负责设计温州市化纤厂,胜利完成任务并通过省级鉴定。在1964年的北京日本产品展览会期间,水产部临时组织的中日结网机技术交流会,朱子取任中方主讲人,在国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为温州市赢得了荣誉。
文革期间,朱子取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虽已60多岁仍坚守科研工作岗位,埋头苦干,专心于小型汽油机的改进试验,并写出几百页十多万字的试验总结报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子取精神振奋,老当益壮,本来早可退休,老科支专家的良知使他倍觉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未完成,不遗余力地投身科技工作。七十七岁(1985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市工科所总工程师和技术顾问期间,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研制成功的特小型冲击式水轮机调速器为国家填补了高水头单双调两困小型冲击式水轮机的空白,为发展农村小水电作出了贡献。
他还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科技咨询服务,在服务活动中,不为名,不为利,解决了陶瓷行业小型釉料转炉的节能问题。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多次深入工厂了解小型釉料转炉的特点,分析耗能的原因,最后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成功设计了一种节能效果显著的小型釉料转炉。
朱子取从事科技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业务上始终坚持从国情、从实际出发,力求节约、实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为温州市科技事业和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12月,温州市科委、科协、组织部、统战部、九三学社、工科所联合为他举办了“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的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