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俭
Dai Erjian
1935年4月出生,浙江绍兴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直至1975年。1960年和1966年曾主持过北京猿人遗址和蓝田猿人遗址的年度发掘。在研究所期间,有9篇论文及报告发表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考古学报》、《考古》等刊物,并有多篇论点及资料被国内外著名学者(包括国内几位学部委员)予以引用。其中《西藏聂拉木县地区发现的石器》一文,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并组织完成的“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综合研究”项州(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之中,为其作《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第四纪地质》部分的组成论文,受到该委员会特发荣誉证书的嘉奖。1979年11月调到杭州大学任教,1995年晋升为教授。在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教研室工作期间,曾担任过该教研室首任主任,讲授过考古学、考古学通论、旧石器考古、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与史前考古概论、中国文明史考古等课程。戴尔俭主要研究方向放在史前史与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并着重关注考古学上的重大时代问题,先后完成了一些重要课题的论文。《人类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木器时代》一文(《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较早引起学术界的注重,曾被摘登在当年《新华文摘》上,后又被选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历史学论点选编》。《旧大陆的手斧与东方远古文化传统》一文(《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3期),也在考古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予以评价、引述与支持,该文曾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戴尔俭其他主要科研论文有:《关于中石器时代》(《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其论点在次年《中国考古学年鉴》开头两篇综述中均予介绍)、《石器时代的再分与新石器革命》(《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良渚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社会历史意义》(《浙江民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玉器时代”献疑与美感探源》(《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此外,他还参与审校与编译了国内第一部广义人类学范畴的《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近来他又对新近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良渚遗址和以它命名的良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的《中国·良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年·杭州)撰写并提交了两篇学术论文:《太阳神与英雄祖神的完美结合》、《从聚落中心到良渚酋邦》,从而增进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戴尔俭从1992年起至今,还受浙江省文化厅的聘请,连续(两年一届)担任浙江省文物及博物馆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