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阿炳
XuAbing

1935年11月出生,江苏江阴人。1958年8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7月调入杭州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9月到1992年4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去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谷类作物生物技术中心访问(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杭州大学先进工作者。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在教学工作方面,徐阿炳长期从事“遗传学”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1987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杭州大学生物学系教学优秀奖和杭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6年遗传教学小组的“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又获得杭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徐阿炳一直从事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在山东农业大学任教期间,主持山东省科委项目“小麦诱变育种研究”(1971-1980 )获得重要成果,选育出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先后获得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85)。该品种从1981-1985年间累计推广面积4107万亩,增收小麦籽粒47亿斤,增加收人7.8亿万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邀请参加国务院召开的1986年科技奖励大会。调人杭州大学生物学系后,侧重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和省级其它科研课题6项。在发表的论文《感染黄花叶病毒大麦的超微结构研究》和《大麦黄花叶病表型免疫品种植株带毒性研究》中,阐明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中有相当数量品种是带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但带有的病毒粒子数量甚少,提出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机理之一是抑制大麦黄花叶病毒在大麦体内的复制繁殖而不是抗大麦黄花叶病毒的侵染。在论文《五个大麦黄花叶病表型免疫品种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初报》中,肯定了现有的抗性品种中存在着不同于国际上报道的Ym1、Ym2、Ym3、Ym4的新的抗性基因,并在1996年找到了新抗性基因,暂时命名为Ym5。在此期间获得的奖励主要有: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
徐阿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60余篇,其中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的有8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三等奖的有9篇。主要论文有:《γ 射线引变育成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原子能农业应用》1985年第2期;《感染黄花叶病毒大麦的超微结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91年第2期;《大麦黄花叶病表型免疫品种植株带毒性研究》,《农业科学集刊第一集》,农业出版社,1993年;《五个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初报》,《上海农业学报》,1994年第3期;《引起大麦黄花叶病的二种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病毒学报》,1994年第2期。《八个大麦品种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四个麦芽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大麦粒重与皮重的遗传分析》,《中国大麦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