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年
Xu Songnian

1934年9 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地理学专科。毕业后直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其中1959年9月至1960年12月在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进修。主要讲授基础地质学、构造地质与地质制图学、中国区域地质学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争鸣等课程。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任杭州大学地理系主任。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以前曾任全国高校基础地质学教研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徐松年长期来在火山岩原生破裂构造与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争鸣史这两个学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其所取得的成果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在火山岩原生破裂构造研究方面,共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要论文有:《玄武岩双层柱状节理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地质论评》1980年第26卷第3期);《浙东新生代玄武岩柱状节理面旋回条纹(cyclic stria)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论评》1984年第30卷第6期);《浙江中生代酸性火山岩柱状节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995年第11卷第3期);《玄武岩柱状节理构造研究的进展与动向》(《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第5卷第3期);《玄武岩柱状节理面凿痕构造(chisel structure)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第13卷第1期);《玄武岩柱顶线盘(entablature)在双柱构造剖面中的定位及其地质意义》(《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第14卷第1期)。上述论文中的不少学术观点及有关作者在浙江(属国内首次)发现的一些野外柱状节理构造剖面的研究成果曾被全国重点高校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第11号,浙江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年)所引用。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火山岩柱状节理构造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该书从构造地质学与岩石学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全面地探讨岩浆岩喷出岩体原生破裂构造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书中构建了新的研究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见解;建立了若干有关火山岩原生破裂构造的新概念和新术语;并且修正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一些地质学家所提出的某些传统观点,以及90年代我国一些持相同见解的学者提出的试图以岩浆失稳时的Rayleigh数临界条件来解释柱状节理构造形成的流体动力学观点。该书已被收录于《中国图书年鉴(1995年)》。
在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争鸣史研究方面,主要论文有《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争鸣系统的构建与学派争鸣动态的数量评价》(《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10卷第2期)。该文是徐松年教授在总结多年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撰写成的另一本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争鸣史纲》(待出版)中的一个章节),已被国际重要的地质文摘杂志、俄罗斯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рЁфЕрАтиый журнАл,гЕология,своАный》(1992.2)收录,并获199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