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华(1919- )
徐宝华,高级工程师,生于1919年,浙江省杭州市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任浙大助教、云南利工电石厂工务员、上海中央航空公司机械师、复兴轮船公司电机工程师、华东海员工会文教部长等职。解放后,历任东北化工局办公室副主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工程建设第二、第三机电安装公司副经理,经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徐宝华是我国化工基地基本建设方面的专家。
1952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徐宝华这个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怀着建设祖国的宏伟志愿,唧句应党的号召作为技术人员归队了,他调到东北,参加吉林“三大化"基地建设。他所从事的并不是某项具体的科研工作,而是规模很大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吉化公司相配套的吉林染料厂、肥料厂、电石厂的规划与建设,都洒下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主持电器安装公司和机电安装公司工作期间,他对“三大化"的电力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徐宝华任吉化公司副总工程师,主管基本建设。60年代初,我国的火箭导弹及核武器研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有几项与之相关的重点军工项目将由吉化公司攻关完成。如,兴建偏二甲肼(火箭推进剂)、硫化氢双温交换法重水中型实验装置,电解法重水生产装置,徐宝华担任了上述建设项目现场总指挥。他和协作单位的同志们一起,胜利地完成了这光荣艰巨的任务。此外,对吉化公司70年代从国外引进技术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包括1982年建成的11套石油化工装置);在组织领导方面,徐宝华同志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专家,徐宝华不仅有胆有识、经验丰富,而且有着崇尚真理、坚持原则、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1978年7月的一天,吉化公司举行了有公司各方面负责人和化工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型会议,研究我国第一个自己设计宅装、单机引进、国内配套的大型乙烯工程施工问题。可是这个项目中有200多台设备经过检查没有一台合格的。文革中粗制滥造的。大家都知道,生产乙稀全流程都有易燃都是的介质,一旦出了毛病,面临的将是毁灭性事故。设备有问题,怎么办?有的同志主张全部报废,重新制造。可身为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的徐宝华想:这样不仅要给国家造成数千万元的损失,还要大大延误工期。他决定亲自做一番调查摸底,弄清情况。他带领有关同志一起下去严格检查分析逐台设备,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根据掌握的大量数据和充分的理由,果断地做出结论,工程继续上马,立即组织力量,尽快修复设备。这样干要担很大的风险,但他却胸有成竹。他谢绝了一些同志的好心劝说,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在修复设备的半年多时间里,徐宝华与有关同志经常深入工地,对每台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一条焊缝,一个螺丝钉也不放过,使工程按期完成。在即将试车的时候,有关同志送来厚厚一叠的上百台设备的档案,要负责人签字。人人都明白,这签字的落笔有多重的份量。具体负责这项工程设备的检查者孙儒林工程师出于对徐总的爱护,关切地说:“徐总,你不用签字了,由我来签吧。徐宝华坚定地回答说:“不,你有你的责任,我有我的责任,我要对党对国家负责,当然要由我来签字。"他用了半天时间,在所有的设备档案上签了字。他说,“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这项设备修复工作如期完成,确保了整个工程按期投入生产。
徐宝华是学电机的,然而,由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和勤奋实践,他对土木建筑,机械安装,石油化工等多种学科也广泛涉猎。人们称他是基本建设专家。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同时又是一个善于集中多种技术,组织各种力量协同攻关的组织指挥者。早在60年代初,徐宝华鉴于基本建设的过程长,规模大,参予的单位多、交接的环节复杂等问题,认为必须从组织上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并且要一直负责到底,才能实现多快好省。因此,他提出并试行了基本建设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现场施工的工号负责制制,在军工项目的建设和丁辛醇等有机化工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实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少年来,徐宝华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和家庭生活。文革中遭受的摧残,长期紧张繁忙的工作,使他患有胃黏膜脱落、颈椎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当年,一些领导同志多次催促他去疗养一段,他的回答很简单:“乙稀不投产,我不能去疗养",可如今,乙稀已经投产,其后,他负责的项目一个又一个地投产了,可徐宝华的疗养许诺,却从来也没能兑现。有一年在生病住院期间,还在病床上给公司党委写了5000多字的“关于吉化公司三、五年内技术开发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医院里,他还不断找人来谈工作。为了他的健康,公司党委不得不做出决定,“禁止他在医院里会见任何客人"。
徐宝华深深地感到: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要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为己任,要以四化建设的需要来选定自己的主改方向。徐宝华正是奔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他的论文写在吉化公司建设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