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丽南(1935- )
屠丽南,女,1935年2月14日生,江苏常州人。中国煤矿建井结构和材料专家.1952年从苏南常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56年毕业。曾任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煤炭工业部锚杆产品质检中心负责人。1988年10月授予教授级高工。
她长期在煤炭科研第一线工作。每天经常工作十余个小时,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深入矿区,到艰苦的基建现场从事科研及推广工作,并亲自下并试验及指导工人使用新技术,为一改革煤矿巷道支护、降低支护费用、简化操作,加快施工速度,主持研制的JC型水泥锚杆,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煤矿、有色金属矿山及水利工程领域,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这一技术分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矿用氯氧镁制品的研制及在煤矿推广应用方面,获得显著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减轻环境负担、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砍伐、保护生态平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曾三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荣获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1994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杰妇女”和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劳模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先后出席中共十三大、十四大.1993年6月25日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员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厅参加由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2周年座谈会。1995年9月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顽强拼搏 献身科研
屠丽南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木建筑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她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却毅然响应祖国的召唤,来到了急需人才、又十分艰苦的煤炭行业。面对陌生的行业,她知道许多业务要从头学起;面对靠打眼放炮、人拉肩扛出煤的落后状况,她更清楚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要走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几十年来,她在崎岖的道路上跋涉。为了工作的需要,屠丽南变动过多次研究方向。从结构试验、采空区建筑保护、钻井法井架及龙门吊设计,直到工程材料、巷道支护的研究,专业涉及到土建、矿建、机械和材料等不同门类。她没有为无缘从事建筑设计而嗟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她以惊人的 毅力和出色的工作,满足了不同内容的工作需要。扎根于煤矿厚实的土壤中,先后完成20多项科研任务,成为一名 优秀的建井支护材料专家。她主持研制的JC—XR—1型快硬普通水泥锚杆获得了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这种新型支护材料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快硬、早强、适度的稳定膨胀性、后期强度可靠,与其它锚杆相比,支护每公里巷道可节约成本三至五万元。因此,它一问世就受到了矿区的欢迎,推广任务应接不暇,并以质优价廉的特点进入有色金属矿和葛洲坝工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屠丽南同志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1990年,接到筹建部级水泥锚杆检测中心的任务后,她带 领全室同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安装并严格标定了各种仪器设备,编写了《水泥锚杆杆体》和《水泥锚杆卷式锚固剂》两个行业标准,以高质量的工作得到能源部认可,对提高水泥锚杆质量,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屠丽南实现了她成为一名优秀煤炭科技人员的追求。她被聘为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全国 硅酸盐学会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 业北京水泥锚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一生从事煤炭科研工作,意味着长期与苦为伴。30多年的风风雨雨,屠丽南吃过多少苦,已经记不清了。从毕业实习住进双鸭山滴水成冰的工房,到六十年代爬上15米高的龙门吊,冒着危险去测量门架大木梁的翘度,再到七十年代为尽快建成材料试验室,她带头抡大锤、打地基、装设备……。她的苦千实干精神使矿区的干部、工人赞不绝口。
八十年代中期,屠丽南已年过半百。长期冷暖交加、饥饱不定的生活使她患上严重的肠胃炎,心脏、血压都不正 常,她常常感到虚弱,力不从心。但是,为了课题研究,为了推广成果,她依然下井试验,依然每年出差几个月,依然背着试验材料,站在没有座号的火车上来去匆匆,有时上午回到北京,下午又登上离去的列车。
快硬水泥锚杆在井下试验的日子里,屠丽南患了严重的腹泻。为了坚持试验,她吞下大剂量的黄连素,不敢咽下一口饭菜。她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井下走过两千多米巷道到达工作面,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长年和水泥砂石打交道,她的双手布满道道裂痕。冬天来临,数不清的血痕钻 心般地疼,她默默承受着。1992年盛夏,山东矿区气温高达38℃。由于严重缺水,每人一天吃、用、洗只有一桶水,根本没法子洗澡。屠丽南硬是坚持几十天,把实验工作做完。
以身作则 忘我工作
共产党员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能够感召群众、带动群 众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屠丽南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对事 业的爱,对祖国的情使她几十年忘我工作,甘心奉献。
她长年出差在外,两个女儿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吃食 堂长大的。她心灵手巧,能自制漂亮的衣裙,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能烧地道的南方饭菜,却舍不得把时间花在家务事上,经常是早晨吃泡饭,买不排队的东西,把毛衣毛裤送出去机织。有一次,她在大同矿蹬高测试时把脚摔伤了,只能躺在床上,仍然没有停止工作。10天后,她交上了厚厚的试验分析报告。
1985年,她正忙于井下试验时,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在为父亲奔丧的路上,她背着准备做实验用的十几公斤重的水泥样品。3天后,她离开家乡,又背着这袋水泥样品赶回北京进行试验。
1991年1月,屠丽南应西山矿务局之邀,共同完成合作项目。当时,太原预报有震情,进行了人员疏散,整个招待所只剩下屠丽南一个人。她一方面做好应付地震的准备,一方面积极完成合作项目。当地的领导和同志们被她如此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给建井所写来了诚挚的表扬信。一次,研究室进行高强加纤维混凝土试验。这项试验有毒,又有一定危险性。年龄最大的屠丽南抢先站在离喷射纤维枪咀最近、受威胁也最大的位置,冷静地组织同志们工作。
有人说,屠丽南是“苦行僧”,失去的太多太多。是的,为了工作,她无暇照顾老伴和女儿;她很少拿起心爱的画 笔;她抽不出时间逛商场、看节目;有的节假日也远离亲人在现场度过。但是,她的情怀,她的行动深深感染着周 围同志。大家曾这样议论:“屠工论职位、论水平、论成绩在室里都数第一,她这么拼命干,我们哪好意思不跟上呢!” 过去表现散漫的同志,调入这个室后有明显进步;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位良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更多的同志以屠丽南为榜样,默默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