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霞,1937年9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后分配在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外科工作。曾担任新昌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是新昌县里第一位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工作38年来,手术无任何差错、事故。共发表论文30余篇,分别刊登于国家级及省级杂志或在国家级、省级大会交流。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近10年完成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198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1987年-1990年获市级优秀专门人才、县劳动模范、县优秀党员等称号,多年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连任五届县人大副主任、浙江省六、七届人大代表、全国八届人大代表。

不怕苦,从大城市来到小县城
19岁时,在家里姐妹中年龄最小的刘锦霞离开上海来到杭州上大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1961年,刚刚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新昌,这是她第二次离家远行,怎料一待,便是近60年,从上海娇小姐磨练为家喻户晓的名医。
现今,新昌县人民医院已经是一所环境优美、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精良,服务品质优越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一栋栋漂亮的大楼在平地上建起。然而,作为人民医院招收的第二个大学生,刘锦霞第一次来到新昌时,看到的只是一间“摇摇欲坠”的破庙,没有自来水,就去打井水,没有电,就用汽油灯照明,做手术用的专业的无影灯更是难以想象,医生们打着手电筒便做起了手术。
当时的医疗工作重点在农村,她第一年便下乡,回山、小将各工作了半年。上山没有车道,大城市长大的她咬着牙,挑着扁担,走了40里山路到达回山镇下面一个卫生站。“那时很苦,车子到上海要一天一夜,也很少有电话。”刘锦霞回忆说。基本与家人中断联系的小姑娘抹抹眼泪,背起药箱,沿着山路上门为村民看病。
1964年,刘锦霞怀孕六个月的时候,某日晚上6时,县卫生局打来电话,说回山有一位生孩子大出血的产妇生命垂危,需要急救。刘锦霞毫不犹豫地出发了。那时,车子只能开到山下,40里山路全靠脚走,要走五六个小时。挺着个大肚子的刘锦霞急匆匆地在山路上赶,半夜的时候,她扭伤了脚。时间就是生命,她拖着伤脚又走了十多里山路。到达那里后,她紧急开展手术,脚疼得无法站立,就架在椅子上,“金鸡独立”两小时,救回产妇性命。事后,脚无法着地,她被一副简陋的担架抬下山。
“人的价值要在年轻时多创造,我从来不怕苦,也不怕累,更不嫌脏。”刘锦霞想起往事,满是笑意。

爱钻研,从小医师到脑外科“神手”
“医院需要脑外科医生,我就去进修脑外科”。那时,新昌和周边的县城都没有脑外科医生,每年由于脑损伤死亡的人数令刘锦霞十分揪心与悲伤。1973年,她来到杭州浙二医院进修,学习脑外科技术。脑外科手术常常一做便是十多个小时,极其考验医生的体能。进修报到当天,浙二医院的老师看见她,直接挥手让她回去,说:“哪有女的来学脑外科,吃不消的。”“让我试试吧!”刘锦霞坚持说。就这样,凭着钻研精神和惊人的韧性,一年后她学成归来,立刻着手在医院开展脑外科工作。这时又遇到了难题,医院的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人力资源缺乏,但不屈不挠的刘锦霞克坚克险,用纯手工开展脑外科手术,在县人民医院率先开展脑外科工作。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以及显著的疗效,很快地,刘锦霞在周边县市收获了较高的声誉,慕名而来的病人也愈多。同时,周围其他没有脑外科医生的县市也经常来请她帮忙。听到病人情况危急,她二话不说,立即前往,协助他们抢救脑外科病人,从死神的手中夺回的生命不计其数,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脑外科“神手”。由于卓越的贡献和群众的爱戴,1983年,她被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实践上钻研,理论上也要总结。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便一直从事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对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项,撰写医学论文50余篇,并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其中代表性论著有《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150例脑脓肿临床分析》《严重颅颔面创伤救治》等。
虽然拿起手术刀的次数不计其数、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在手术前,认真研究与病人情况相关的书籍,思考在手术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已经是她“戒不掉”的习惯。她白天工作,晚上写工作总结,希望能留下更多的文献资料供他人借鉴学习。
从医近60年,刘锦霞共开展大中型以上手术万余例,零差错,零事故。“我不想赚很多钱,也不要当领导,我就是热爱医学,愿一心投入技术。”医学这条路,她走得坚定而扎实,脚下是荆棘坎坷,眼中是浩瀚星海。

爱病人,从花信年华到耄耋之年
1961年,花一般年纪的刘锦霞来到新昌。第二年,她与从上海调到余姚工作的大学同学喜结良缘。那时,余姚医院的条件比新昌好得多,丈夫劝说她调到余姚工作,“我走了,病人怎么办?”她终是放不下自己的病人,坚守新昌。几年后,孩子出生。当时,医院条件落后,人手严重缺乏,她明白,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便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到上海,由母亲人工喂养。
结婚十年,孩子七岁,被送回新昌上学,放不下妻儿的丈夫也调来新昌,一家三口终于团聚。后来。在新昌扎根的夫妻俩放弃了多次调回上海的机会,也放弃了很多高薪聘请的机会,也始终没有自己开诊所赚大钱。当问到远离家乡近60年,是否会思念家人时,她停了停,眼眶有些微红,说:“当然会想,但我舍不得,习惯了,离不开新昌了。”
她以亏欠家人的代价,完成了对病人的大爱。对于病人的关怀,刘锦霞从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她常和同事说, 医务工作者是神圣的。面对患者一张张渴望得到帮助的面孔,只有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无愧于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才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在面对每一位病人之时,刘锦霞总是认真对他们检查、诊疗,不厌其烦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做好医患沟通,从不敷衍任何一位患者。她始终认为,只有医生把心放在病人身上,他们才会信任你。她一生从医,零医疗纠纷。“手术时,只要刘医师在旁边站一会儿,我就放心了”病人们笑着说。
此外,她对于手术后的护理也是亲力亲为,换药、吸痰……许多老人都十分熟悉她、信赖她。有位支气管手术后痰堆积的老人每日都等着她来清理痰液,“我技术熟练,清理得干净,老人觉得舒服。”刘锦霞说话的字里行间藏着对病人的爱。她还会为痊愈后经济困难的病人及其家属考虑生计问题,介绍他们来医院做小工、护工。病人挑来的一担榨面、几斤自家养的鸡下的鸡蛋,都是病人在用真情实意感谢着她。
她的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为了给更多的偏远地区的百姓带去优质的医疗资源,刘锦霞还经常送服务下乡。退休后,她依然多次送医下乡,继续为健康事业发挥余热。
从大城市来到小县城,从花信年华到耄耋之年,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承载了太多泪水与喜悦,离别与重聚,刘锦霞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新昌、献给了病人、献给了医学。
仁爱之术,薪火相传。刘锦霞一家都是医生,儿子接过了父母的白大褂,在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岗位上继续奋斗着。“我热爱医学事业,我的初心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名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医生。”刘锦霞无限真诚地说,“新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对新昌及培育我成长的人民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