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远(1911一1977)
原名清香,河北磁县田庄人,1911年3月15日生,1977年8月19日病逝于南京。
1931年8月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7月毕业。1935年10月至1937年12月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任矿产组主任。
1938年1月,应叶良辅教授邀请,参加湖北巴东鄂西矿产调查队。1939年4月浙江大学西迂途中,应聘任教并随校至遵义,由讲师至副教授,抗战胜利随校回浙江。1946年8月进南京中央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解放后,地质研究所的归属时有变动:1952年1月属中国科学院,1952年2月起属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南京办事处,1952年9月改属地质部南京办事处。他的副研究员职务未变。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到地质部陈列馆南京分馆任工程师。1954年4月至1956年3月在江苏海州任地质部304队副队长。1956年4月改任华东地质局资料处长。“反右”中被错划为“右派”,资料处长被撤职,四级工程师降为八级工程师。1958年4月至1962年8月任地质局工程师,1962年9月,华东地质研究所筹建,调任五室(古生物、地层)室主任。1964年“四清”运动时,又撤销室主任职务。十年浩劫中,再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当时在南京附近寻矿,由感冒引起气管炎,仍坚持野外调查,不久因老年性哮喘、肺气肿并发而去世。
在遵义的教学和地质调查
自1939年4月他应聘到浙大任教。他主要为学生讲授地质学和地形学,并带领野外实习,手把手教学生辨认岩石和地貌特征,采集化石标本。他在任教之余,调查遵义地质,时断时续,进行到1946年5月,他将调查成果写成《遵义新志》第一章《地质》。
关于遵义地质,先后曾作调查研究的地质学家有丁文江、尹建猷、许德佑。王钰等人。刘之远在叶良辅教授的指导下,对他们的成果,据实吸收、补充、辨正。经他概括论定的有遵义自老而新的各地层的命名、生成时代、厚度、形状、发育程度、化石代表,分遵义地质构造为褶皱与断层两部。褶皱部有盆地、背斜层、向斜层;断层部有横断层、逆掩断层、逆断层、断裂带。形成遵义地层与地质构造的原因,他认为:“本境地层及地质构造而言, 自经湖南运动,海面掀起为大陆,此后地盘甚为稳固。,“直至中生代之末,以至新生代之初,造山运动发生,今B.地质构造肇始于此。。(见《遵义新志》,1948年浙江大学版)造山运动第一期结果,造成宽大的向斜层与背斜层;第二期运动,主要造成褶皱发生逆掩断层;第三期运动,发生横断层。他为遵义地质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现团溪锰矿
中国的锰矿蕴藏地,原知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1941年始在遵义、桐梓一带发现纯净锰矿。锰为炼钢的主要原料,在抗日时期,邻近重庆的遵义发现锰矿尤其显得重要,故迅
速得到开采。解放后,遵义建成自采矿到冶炼的锰合金联合企业,其历史渊源在团溪锰矿的发现。
刘之远先生为了地质研究,经常作野外调查,同时他认为研究地质,要深切注意矿产资源。1941年春,他得到团溪乡民发现的。土铁矿。样品,经浙江大学化工系化验,结果是优良锰矿,于是在同年7月到团溪调查。首先在洞上发现,继在金盆栏、黄泥堡、白羊坝等处也发现锰矿。1943年5月、11月又继续调查,足迹几遍团溪,。以地层作标识,在同等地层中证明锰矿分布。,总核所得,写成《遵义县团溪锰矿0。1946年5月在《贵州经济建设》月刊第一卷一期上发表《遵义团溪锰矿概述》,为团溪锰矿研究作了重要记述。
先生记团溪锰矿有四个主要矿区:洞上、瓮岩、堂子寺、毛家山,储量共有毛砂25万公吨,净矿储量10万公吨。从1941年发现到1946年发表《遵义团溪锰矿概述》,他对储量的估计,有两次更动,《中国矿业纪要》、乐森碍《中国地质矿产纲要》等著作,都以他的估计为准,因此也随之记载了不同数字。在《遵义团溪锰矿概述》中,他载明计算公式,详细讨论,为解放前团溪锰矿储量公认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