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克敏(1914-1991)
计克敏,又名计飞白,1914年生于浙江嘉善天凝庄镇。1936年,他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四川、贵州、上海、江西、杭州等地担任中学教师和大学讲师。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计克敏对旧中国的黑暗、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侵略深恶痛绝。他曾多次向别人提起过去的一件事:1946年,抗战刚结束,他和妻子都在重庆的一所中学里教书,而解放前的教书先生无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很低。那年他妻子怀了孕,校方发现后,竞毫无任何理由地立即解除了聘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只好低声下气地托人求情,总算勉强保住了饭碗。以后妻子难产,要剖腹产,可他们却没钱进医院,在走投无路之际,幸得一位好心的私人医生帮助给予免费手术,才保住了母女两条性命。计克敏谈起这件事,总是深有感触地说,那时,我们两个穷教书的,添了一个女儿,虽喜却愁。由于工资收人实在难以养活一家三口,于是不得不再兼做家庭教师才得以勉强度日。然而解放后的1953年,二女儿降生时,情况便大不相同了。夫妇虽然还是教师,不仅衣食有了保障,而且还有公费医疗。不用求情托人,妻子在医院里顺利地做了剖腹产手术。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使计克敏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他常说,不论从国家的新生、社会的进步,还是家庭生活的变化来思考,都不能不承认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领导好。也正因为此,他对新中国的诞生感到欢欣鼓舞。解放初期,当他在杭州师范学校工作时,一位军代表送给他一本《共产党宣言》,他视作至宝,长期精心保存,一直到耄耋之年,沉疴不起的时候还经常翻阅。
计克敏同志平时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在理解的基础上,为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培育一代新人进行探索和创新。他研究教学工作的新路子,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计克敏曾先后担任杭州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省教育工会副主席、市教育工会主席、市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
计克敏于1951年8月加人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10月调民进杭州市委会机关任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是杭州和浙江民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还曾先后任民进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第二、三届副主委、民进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1981年政协杭州市第四届委员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作为一位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民进地方组织领导人,计克敏一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工作上,他勤勤恳恳,积极肯干,富有创造性。他待人热情,平易近人,处事深入细致。他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常以民进中央领导人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两句话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别人。他认为民进要肩负起历史赋于的重任,必须首先要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亦即要提高党派成员的思想素质。五十年代后期,市民进根据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原则,举办了许多教育讲座一类的业务活动。计克敏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一方面总是教育工作干部政治要与业务相结合。搞点讲座,帮助会员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他们做好岗位工作,是需要的,但我们主要还是要通过业务活动,对会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会员提高思想认识,改造旧的意识形态、转变自己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交给民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一代人才的任务。
计克敏同志对基层支部建设很重视。他认为支部是组织的细胞,基层支部的工作搞好了,民进组织才能有较强的活力。50、60年代,基层支部的组织生活一般都安排在晚上,计克敏身为民进省市委的领导人之一,工作相当繁忙,但他总是尽量抽出时间,经常与机关干部一起骑着自行车,下去参加基层的组织生活。一次,它和干部去拱墅区参加小教支部组织生活,路上不慎摔倒,别人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却诙谐地说:轻伤不下火线嘛!仍硬忍着伤痛骑车赶去参加。第二天他照样坚持到机关上班。平时基层的成员来到机关,他总是热情接待,从不摆领导的架子。他对机关干部要求严格,但从来不对干部耍态度,有什么意见也总是和颜悦色的提出,平等待人。因此,他在民进成员和干部中有很高的威信。
在“文革”那段特殊年代,民进也和各民主党派一样被勒令停止活动,计克敏被迫离开了民进机关,但他对党的信念却始终不渝。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了50年代加入民进的老校长徐欣,徐校长很难受地问他,民进为什么停止活动了?自身难保的计克敏内心虽也感到很沉重,可他却看得很远,他对徐校长说:毛主席讲过要长期共存,不会不要民主党派的。民主党派是造反派要停的,不是党中央要停的,要相信党。这位老校长从计老的话中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1979年,统一战线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党中央要求尽快恢复因十年浩劫而瘫痪了的各民主党派活动。然而老的党派成员却因各种原因所剩无几了,在这种情况下,计克敏同志不顾年事已高,毅然挑起了恢复省、市两级民进组织的重担。
开始时他一个人便是一个机关,他挨家挨户地走访民进会员,与会员谈恢复党派组织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心中的余悸。他还自己刻腊纸、油印,并骑着破旧自行车满街跑,将开会通知一一送到每位会员手中。当他看到一批老会员们重新聚在一起商量党派工作,看见民进机关一天天走向正规,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民进中个别成员因历史的原因,被错划成右派和反革命,遭受了冤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尽快落实党的拨乱反正政策,计克敏同志和机关干部一起四处奔走,据理力争,推翻了强加于他们的不实之词,摘掉了他们头上的“右派”和反革命的帽子,使他们在政治上重新获得了新生。有一位会员在动乱年代,被无辜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关进监狱。计克敏与干部多次跑基层了解情况,还亲自到公安部门翻阅原始档案,然后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终于排除重重阻力,使这位会员的问题得到彻底的平反。
在党派恢复活动,计克敏主持杭州市和浙江省民进日常工作期间,他总是根据党在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其他领导一起及时制定适合民进特点的工作,使民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社会服务,尤其在教育和医卫咨询等方面,为杭州市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位党派地方组织领导人,计克敏特别重视党派理论和参政议政工作。他认为党派成员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地位,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参政议政。民进刚恢复活动不久,针对社会上对党派的种种看法,计克敏在《浙江民进》报上撰文指出:当前对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还有阻力,这是事实:但有的同志说,现在是“理直气不壮”,我认为“理直”应当,“气不壮”不必。对当前存在的阻力,主要的还是“左”的影响。我们要用典型的事例,具体的成绩,理直气壮地宣传民进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宣传党的统战政策。要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自卑”转换成“自尊”,把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尚有疑虑转换成确信,把尚有余悸转换成“四敢”。(即胡耀邦提出的敢于反映情况,敢于提出意见,敢于抓工作,敢于帮助党纠正缺点。)
在省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计克敏以自己从事多年师范教育工作之经验,呼吁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特别是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他指出:浙江是文物之邦,但我省现有大学生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却低于外省。师范教育,特别是幼儿师范教育师资基本上没有解决。我省只有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有的地方如文学家茅盾的故乡,竟然还有文盲。这些问题领导应以战略观点来看待,不能等闲视之。计克敏的这一呼吁得到了与会委员的共鸣,并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后来他看到一系列向师范教育倾斜的政策相继出台,欣慰地笑了。
计克敏同志于1991年8月5日上午因病不幸去世。他从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到加入民进,并走上领导岗位,爱党是他这漫长一生中的精神支柱,而最后在病榻上被光荣地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则可以说是他终身追求而得到的归宿,也为他的生命划下了最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