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页面,内容为“ 郑时有博士分别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郑时有博士分别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随后受美国商务部资助,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任Guest Researcher,开展储氢与储电等新型能源材料制备和材料原位综合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后进入美国马里兰大学A. James Clark工学院从事新型高能二次电池(Li-S、Na-S、Li-Si等)和水基Mg电池以及PEM燃料电池等的课题研究。2013年10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归国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新型炭材料团队骨干成员。
郑时有博士分别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随后受美国商务部资助,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任Guest Researcher,开展储氢与储电等新型能源材料制备和材料原位综合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后进入美国马里兰大学A. James Clark工学院从事新型高能二次电池(Li-S、Na-S、Li-Si等)和水基Mg电池以及PEM燃料电池等的课题研究。2013年10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归国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新型炭材料团队骨干成员。
    近五年来,郑时有博士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Sci. Rep.,Acta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hys. Chem. C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受邀担任Phys. Rev. Lett., 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Appl. Phys. Lett.,Nanotechnology等期刊的审稿人。在能源材料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br> 近五年来,郑时有博士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Sci. Rep.,Acta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hys. Chem. C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受邀担任Phys. Rev. Lett., 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Appl. Phys. Lett.,Nanotechnology等期刊的审稿人。在能源材料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2019年4月22日 (一) 20:58的最新版本

郑时有博士分别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随后受美国商务部资助,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任Guest Researcher,开展储氢与储电等新型能源材料制备和材料原位综合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后进入美国马里兰大学A. James Clark工学院从事新型高能二次电池(Li-S、Na-S、Li-Si等)和水基Mg电池以及PEM燃料电池等的课题研究。2013年10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归国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新型炭材料团队骨干成员。
近五年来,郑时有博士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Sci. Rep.,Acta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hys. Chem. C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受邀担任Phys. Rev. Lett., 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Appl. Phys. Lett.,Nanotechnology等期刊的审稿人。在能源材料领域具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