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昜(1918-2020)
赵昜,1918年7月1日出生在浙江嘉兴,其父为教书先生,生前对他留下了“悬壶济世”的遗愿。赵昜的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于阴云密布、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生失学,流离失所,他流亡至西南地区,在兄长和同乡的帮助下,入学了贵阳医学院,自此开启“悬壶济世”的一生。
1941年,赵昜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并留校在附属医院内科任职。深得时任贵阳医学院代理院长及内科主任王季午的赏识,不满30岁就任了附属医院的副院长。
1946年,王季午教授受邀赴杭筹建浙江大学医学院。1947年12月,赵昜等校友纷纷离职,随王季午教授筹建浙江大学医学院,贵医师生李方邕楼福庆李志彬杨松森蔡钺侯刘震华李鸿汉张泰仑梁树今马逢顺陈信宝路文博张鸿典燕淑昭吕学正王曼李荷君李冠芳等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建院初期的骨干。从此,赵昜在浙江大学生活工作了 60余年,并与心电学缔结了不解之缘。他历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原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附属二院内科主任。历任《心电学杂志》主编、名誉主编;中国心电学会首届主委、名誉主委;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校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终身名誉教授;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任等。
2020年11月21日4时56分,赵昜教授因病在杭逝世,享年103岁。
赵昜教授是备受尊敬的中国心血管病学先驱,奠定了我国心电学根基,在全国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解放初期,他率先举办心电图普及班,桃李满天下;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心电专业学术期刊《心电学杂志》,任第一、二届主编,1986年秋,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组织——浙江省医学会心电学分会,任首届主委。他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专业和创办全国第一所心电专业学校——中华心电图进修学校,担任首任校长,首创我国第一个新颖的心电图学培训工作。曾获中国心功能学会授予的“第二届心电图特殊功勋奖”、中华心电图功能学会授予的“心电图教育奖”,中国心电学会授予的“特殊功勋奖”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心电学刚刚启蒙。当时,仅附属医院设有全省唯一的心电图室,仅有一台老旧的手提式Sanborn 弦线型心电图机,而且对心电图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到使用方法、机器维修等一无所知。赵昜对这个“新鲜事物”具有极浓的兴趣,倾心一生,成为了中国“心电学大厦”的设计师和缔造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赵昜就“肺吸虫病治疗中的心电图变化”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论文;1956年率先开展心导管检查,为临床电生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赵昜精心编写了教材《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1974年终得以出版,一面市就一销而空。赵昜创立的心律失常梯形图解被誉为“浙江的五线谱”。
1982年,赵昜首次将“electrocardiology”译为“心电学”引入中国;9月,赵昜亲自组稿、撰稿的我国第一本心电专业学术期刊——《心电学杂志》终于面世。
此后,他又相继创办《心电信息报》、《临床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等,完成了心电图专业期刊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