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简介
(→校史简介) |
|||
第4行: | 第4行: | ||
<br>1952年1月2日,决定以浙江大学文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基础,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之江大学;现有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成为专修科。 | <br>1952年1月2日,决定以浙江大学文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基础,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之江大学;现有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成为专修科。 | ||
<br>1952年1月8日浙江师范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省文教厅厅长刘丹兼主任,焦梦晓、陈立、周正为副主任。经过一个月的筹建、并校与搬迁工作,2月5日,浙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3月,中苏友好协会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 | <br>1952年1月8日浙江师范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省文教厅厅长刘丹兼主任,焦梦晓、陈立、周正为副主任。经过一个月的筹建、并校与搬迁工作,2月5日,浙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3月,中苏友好协会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 | ||
<br> | <br>1952年8月起,全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全面调整。浙江省髙校在师资配备上再作相应调整,浙江大学理学院一部分教师调入浙江师范学院,少数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教师调离浙江师范学院 | ||
支援其他兄弟院校。至此,浙江省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结束,浙江师范学院就此诞生,校址设在杭州市六和塔秦望山上。 | 支援其他兄弟院校。至此,浙江省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结束,浙江师范学院就此诞生,校址设在杭州市六和塔秦望山上。 | ||
<br>院系调整期间,从淅江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系科专业以及教职工、学生、图书设备、房产等情况分别为: | <br>院系调整期间,从淅江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系科专业以及教职工、学生、图书设备、房产等情况分别为: | ||
<br> | <br>系科专业方面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有:浙江大学文学院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3个系,研究生(中国文学)1人,本科生127人;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3个系,本科生52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修科,学生227人;浙江俄文专科学校的俄文专修科,学生30人。 | ||
<br>教职工方面,各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教师有:浙大文学院的专任教授、副教授28人,讲师10人,助教8人;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专任教授、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助教8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5人(原系师专向浙大聘请,并校后继续由浙江师范学院聘用),助教16人;俄文专科学校讲师2人,助教3人。职工方面,浙大文学院职员1人,工人1人;之江大学职员24人,工人80人(内有技工17人,挑水工10余人);师专职员4人,工人12人;俄专职员1人,工人4人。 | <br>教职工方面,各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教师有:浙大文学院的专任教授、副教授28人,讲师10人,助教8人;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专任教授、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助教8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5人(原系师专向浙大聘请,并校后继续由浙江师范学院聘用),助教16人;俄文专科学校讲师2人,助教3人。职工方面,浙大文学院职员1人,工人1人;之江大学职员24人,工人80人(内有技工17人,挑水工10余人);师专职员4人,工人12人;俄专职员1人,工人4人。 | ||
<br>1952年6月,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12月,刘丹调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焦梦晓任浙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子英为副书记,王相庭、洪涛、王绮、魏佑功为党委委员。同时,经华东局批准,浙江省委任命省文教厅厅长俞仲武兼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焦梦晓任第一副院长,陈立任第二副院长,朱福炘任教务长,任铭善任副教务长(1954年省委又任命王承绪为副教务长),王相庭任总务长,王绮任院长办公室主任,朱子英任政治处(后改名政治辅导处)主任。 | <br>1952年6月,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12月,刘丹调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焦梦晓任浙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子英为副书记,王相庭、洪涛、王绮、魏佑功为党委委员。同时,经华东局批准,浙江省委任命省文教厅厅长俞仲武兼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焦梦晓任第一副院长,陈立任第二副院长,朱福炘任教务长,任铭善任副教务长(1954年省委又任命王承绪为副教务长),王相庭任总务长,王绮任院长办公室主任,朱子英任政治处(后改名政治辅导处)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