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裴子:修订间差异

添加640字节 、​ 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邵裴子(1884-1968)
邵裴子(1884-1968)
<br>原名闻泰,又名长光,字裴子,以字行,浙江杭州人。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生,1905年赴美留学,190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学士学位。
<br>原名闻泰,又名长光,字裴子,以字行,浙江杭州人。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生,1905年赴美留学,190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学士学位。
<br>1909年学成返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英文教习、教务长,1912年1月任浙江高等学堂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法政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1928年,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他被委以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首任院长,从筹划院址、购置图书设备、延聘教师等工作,均亲自策划。他注重师资质量,聘请一些知名教授,如[[刘大白]]、[[郑晓沧]]、[[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等等。他尊重教师,爱护学生,又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院成为国内有数的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928年11月任国立浙江大学副校长,主持校务。与[[蒋梦麟]]一起贯彻蔡元培“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精神,主张“学者办学,舆论公开”,卓有成绩。1930年7月至1931年11月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任教期间,主张“学者办学”、“舆论公开”,他的办学思想是:“宽大的范围内,予学生以思想及行为之自由,但使仍受校规、道德与健康条件之严格约束,以养成其独立而有规律之生活习惯,为将来担当完全的国民责任之准备。”他主张要培养出一批“士流”,他认为“士”有其崇高的品格,如古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士可杀,不可辱”。因此他认为学生中有行为不规的也不用“记过”、“开除”,情节较重者予以警诫,屡教不改者令其退学。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陈布雷]]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邵师平日遇余严,不假辞色,乃知其望余之切,终生感之不能忘。”
<br>1909年学成返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英文教习、教务长,1912年1月任浙江高等学堂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法政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1928年,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他被委以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首任院长,从筹划院址、购置图书设备、延聘教师等工作,均亲自策划。他饱学硕德,作风民主,许多学者专家、教授先后应聘来文理学院执教。其中有[[刘大白]]、[[张绍忠]]、[[陈建功]]、[[苏步青]]、[[钱宝琮]]、[[纪育沣]]、[[陈之霖]]、[[王守兢]]、[[郑晓沧]]、[[孟宪承]]、[[俞子夷]]、[[黄翼]]、[[沈有乾]]、[[沈乃正]]、[[唐庆增]]、[[章嵚]]、[[叶浩吾]]、[[贝时璋]]、[[袁敦礼]]、[[佘坤珊]]、[[徐恩培]]、[[郭任远]]、[[钟敬文]]、[[朱福炘]]、[[顾功叙]]、[[徐英超]]……等。他注重师资质量,认为“与其降格以求,不如宁缺毋滥”。他尊重教师,爱护学生,又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院成为国内有数的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br>1928年10月,浙大校长[[蒋梦麟]]去南京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邵裴子以文理学院院长兼副校长,主持校务。与蒋梦麟一起贯彻蔡元培“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精神,主张“学者办学,舆论公开”,卓有成绩。1930年7月至1931年11月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任教期间,主张“学者办学”、“舆论公开”,他的办学思想是:“宽大的范围内,予学生以思想及行为之自由,但使仍受校规、道德与健康条件之严格约束,以养成其独立而有规律之生活习惯,为将来担当完全的国民责任之准备。”他主张要培养出一批“士流”,他认为“士”有其崇高的品格,如古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士可杀,不可辱”。因此他认为学生中有行为不规的也不用“记过”、“开除”,情节较重者予以警诫,屡教不改者令其退学。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陈布雷]]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邵师平日遇余严,不假辞色,乃知其望余之切,终生感之不能忘。”
<br>邵裴子在任浙大校长期间,浙大经费极为困难,其时,蒋介石正集中精力围剿江西苏区,浙大往往几个月领不到经费,邵裴子虽千方百计筹措,总觉杯水车薪,教职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当时苏步青教授因领不到工作,有断炊之虞,邵裴子把自己的皮袍送进当铺,当了一些钱送给苏教授。在这种情况下邵裴子虽一心想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士流”,但因经费问题使他处处碰壁。1932年4月,邵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专任文理学院院长。蒋介石视察浙大时,动员他加入国民党,被拒绝。
<br>邵裴子在任浙大校长期间,浙大经费极为困难,其时,蒋介石正集中精力围剿江西苏区,浙大往往几个月领不到经费,邵裴子虽千方百计筹措,总觉杯水车薪,教职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当时苏步青教授因领不到工作,有断炊之虞,邵裴子把自己的皮袍送进当铺,当了一些钱送给苏教授。在这种情况下邵裴子虽一心想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士流”,但因经费问题使他处处碰壁。1932年4月,邵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专任文理学院院长。蒋介石视察浙大时,动员他加入国民党,被拒绝。
<br>1935年邵因受校中CC派排挤,离开浙大,赋居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日战争期间,任浙江省参议会参议、浙江地方银行常务董事。
<br>1935年浙大学生掀起了驱郭运动,迫使[[郭任远]]离校。邵原对郭不满,又受校中CC派排挤,离开浙大,赋居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日战争期间,任浙江省参议会参议、浙江地方银行常务董事。
<br>新中国成立后,邵出席浙江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第一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2年被选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3年兼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与馆长[[马一浮]]、副馆长宋云彬、[[张宗祥]]共同擎划为政府开“敬老崇文”风气之先。1954年起被选为浙江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br>新中国成立后,邵出席浙江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第一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2年被选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3年兼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与馆长[[马一浮]]、副馆长宋云彬、[[张宗祥]]共同擎划为政府开“敬老崇文”风气之先。1954年起被选为浙江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br>1953年邵裴子参加民革,1954年起任民革浙江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尽管年高体弱,兼职较多,但他仍十分关心民革工作,动员一批老知识分子参加民革,特别是在1955年省民革开展联系社会人士工作,邵裴子出谋划策,提出名单,亲自动员,使省民革的社联工作迅速发展,取得较多成绩。
<br>1953年邵裴子参加民革,1954年起任民革浙江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尽管年高体弱,兼职较多,但他仍十分关心民革工作,动员一批老知识分子参加民革,特别是在1955年省民革开展联系社会人士工作,邵裴子出谋划策,提出名单,亲自动员,使省民革的社联工作迅速发展,取得较多成绩。
第10行: 第11行:
<br>1964年邵裴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欣然赴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回杭后并亲自传达。
<br>1964年邵裴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欣然赴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回杭后并亲自传达。
<br>邵裴子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他在省民革领导岗位上15年中,在生活上从不向民革提什么要求,常说为省民革做的工作太少。他的长子邵倞因病退职后,生活困难,曾设摊修补鞋子。邵裴子也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书写毛主席《长征》诗,送给省民革悬挂,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鼓励民革同志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
<br>邵裴子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他在省民革领导岗位上15年中,在生活上从不向民革提什么要求,常说为省民革做的工作太少。他的长子邵倞因病退职后,生活困难,曾设摊修补鞋子。邵裴子也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书写毛主席《长征》诗,送给省民革悬挂,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鼓励民革同志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
<br>在“文革”中,邵老受到冲击、批斗。1968年8月1日在杭病逝,享年84岁。生前遗嘱将其全部藏书、文物捐献国家。
<br>在“文革”中,邵老受到冲击、批斗。1968年8月1日在杭病逝,享年84岁。生前将其全部藏书2000余卷全部捐献给浙江师范学院。
<br>邵裴子对历代书法多有研究,注重广取博收,精于楷、行书,深得李北海神理,书风沉雄清灵。能治印,工诗文,精鉴赏。曾襄助[[陈汉第]]选辑《伏卢印谱》。著有《唐人绝句选》,校辑《林和靖先生诗集》4卷,译著有培根的《学问之增进》等。
<br>邵裴子对历代书法多有研究,注重广取博收,精于楷、行书,深得李北海神理,书风沉雄清灵。能治印,工诗文,精鉴赏。曾襄助[[陈汉第]]选辑《伏卢印谱》。著有《唐人绝句选》,校辑《林和靖先生诗集》4卷,译著有培根的《学问之增进》等。
<br>苏步青教授有诗《题邵裴子先生为陈从周教授书扇》,诗云:“识荆长记好湖山、五十三年转若盘,神笔已随双鹤云,犹留真迹在人间。”
<br>苏步青教授有诗《题邵裴子先生为陈从周教授书扇》,诗云:“识荆长记好湖山、五十三年转若盘,神笔已随双鹤云,犹留真迹在人间。”
56,67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