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光(1905~1970)
朱紫光,又名之光,浙江杭州人。民国13年(1924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受进步思想影响,以“朱铁龙”化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处以记过、留级、退学等处分以致数度辍学,直至民国19年春才毕业。后在上海江南造纸厂化验室工作。民国20年在浙江植物病虫防治所任药剂室主任,研究试制巴豆精、雷公藤等杀虫剂,著有《浙江土产杀虫药剂制法》一书,被推广应用。民国21年在浙江高级工科中学任化学教师。
民国22年经投考被聘为上海中孚染料厂副工程师。经试验提出用二硝基氯化苯高压水解法替代苦味酸方法生产硫化元,但未被采纳,即离厂拟集资自办工厂,苦于资金无着落。民国24年受聘到浙大同学吴光汉开办的华元染料厂负责生产技术,在硫化元生产中采用高压水解法独特技术,产品色光鲜艳,质量好,成本低而打开销路。一年后,相继试制成功硫化黄、棕、草绿等新产品,并提出专利申请,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止。
抗日战争期间,朱紫光辗转内地,先后任云南昆华炼铁厂工程师。重庆庆华染料厂厂长。曾在重庆报刊上发表高压水解法生产技术的发明,比德国拜耳公司的专利申请早一年。
抗战胜利后华元染料厂重建,履约回沪任厂长,开发生产硫化杂色、士林、直接、冰染等一批新型染料。到解放初,华元厂已成为上海实力最雄厚的民族染料企业。
1949年冬,随上海市化工业东北考察团考察东北炼钢工业后,决心利用鞍钢大量未被提炼的粗萘、粗苯,开发染料中间体产品。在吴光汉的资助下,于1950年10月创办“朱紫光研究室”,从事染料中间体的研究,试制出苯酐、R酸、C酸等50多个笨系、萘系中间体。1953年又与吴光汉合作创办华亨化工厂生产染料中间体,并担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1—4氨基苯磺酸钠以及以萘为原料经气相催化氧化用固定床法制造邻苯二甲酸的新工艺。1957年开发了邻氨基苯甲酸。1958年研究成功烘烙法制造对苯二甲酸,均属国内首创。其中苯酐产品在全国推广。1960年为排除实验室氯气泄漏故障,抢救工作人员,不慎吸入过量氯气而剧烈咳嗽,肺膜穿破,左肺上叶被切除,并发展为原发性肺气肿。在病休期间,完成了苯酐转化到对苯二甲酸新产品的试制项目。
1951年10月,作为上海市工商界劳模工作者代表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熟地区小组副组长。1959年被选为中国化工学会理事。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因而降薪。“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被抄家。1979年撤销原“右派分子”的处理决定,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