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五年 王淦昌

难以忘怀的五年 王淦昌

一九四〇年,由于抗日战争,浙江大学辗转迁到贵州遵义。一年后,浙大理学院又从遵义迁到湄潭,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们在湄潭渡过了五个年头。对于人们一生来说,五年不算长,但它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抗战时期的湄潭,物质条件很差,学校没有电灯,全用桐油灯照明,没有实验设备,杂志也很少,国内期刊只有《物理评论》,国内期刊几乎看不到。那时我只有30几岁,与我年龄相近的教师还有好几位,如物理系的束星北、何增禄、王谟显、朱福炘,化学系的王葆仁、杨士林;生物系的谈家桢、贝时璋等。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个黄金时代。我们一般从教已十多年,有了一些实际经验,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思想也十分活跃,敢想、敢问、肯钻。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展实验研究,对国内外科学进展情况非常敏感,我们尽可能地搜集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在这五年中虽然条件很差,我的身体也不太健康,但仍然在物理化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10多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就是在那时提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设备条件太差,许多好的思想和理论无法进行验证,如果条件稍为好一些,我相信我们会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来。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清贫,但我们朝气蓬勃,精神愉快,学术风气很浓。浙大有“东方剑桥”的雅称,我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团结友爱,亲密无间,平等相待。有几个同学如程开甲、蒋泰龙、胡济民、忻贤杰、姚鑫、许良英、梅镇安、李政道等,他们在各自所学的专业范围内,学习成绩优秀,思想非常活跃;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争论得面红脖子粗。每当我想起在湄潭时的情景,顿时会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说实话,那是我最为留恋和怀念的时光。
湄潭是一个很小的山城,那里风景优美,丛丛竹林掩映着缕缕炊烟,更显得山城的幽雅、宁静。那里的风水连堡和观音洞,是我们工作之余常常留连忘返的地方。现在回想起这些,尚有心旷神怡之感。

作者:王淦昌教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当年淅大教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