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湄潭

浙江大学在湄潭
李华超 洪星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一八九七年建于杭州蒲场巷。一九0一年“求是书院”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一九二七年在蔡元培等人倡议下,将浙江工专、浙江农专分别改组为学院,并合并组成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 一九二八年正式改名为: “浙江大学”,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七个学院。我国著名的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于一九三六年任校长后,不少著各的学者相继来校任教,教学 科研都有较高水平,在国内高等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国剑桥大学著各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称浙大是东方的“剑桥大学”。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浙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浙大已有十五个系,是一所综合性的理工科大学,被列为我国重点大学之一。
抗战求存被迫西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寇大举向内地进攻,浙江杭州也危在旦夕。为了保护学校,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在生可祯 校长的领导下,先从杭州迁往浙东建德,继又从建德迁到江西吉安和泰和,再又迁到广西宜山。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广西 南宁陷琼, i’l戈卒远近宜山,日机狂轰烂炸,仅投向浙大驻地 的炸始就有一百一十八枚。在危急的情况下,竺可桢校长主 将全校师生大会,他慷慨陈词,分析形势,提出北进贵州遵义的宅张,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当场接过竺校长授与的旗帜.又开始了艰苦的西迁。经过五千余里的行程,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在一九三九年底终于胜利到达黔北重镇一遵 义。
浙大到达遵义后,校总部设在遵义,下设有文、工、 理、农、师范等五个学院。因遵义(市)地势狭窄,加之地 理和气候对农学院发展不利等因素,决定把农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迁至湄潭,全校各学院的一年级全部迁到湄潭县永兴镇。农学院是一九三九年底迁到湄潭,于一九四0年 二月份正式开课。理学院生物系于一九四O 年夏季迁到湄潭。浙大在湄潭的总部有教务处、总务处、图书馆,均设 在县城中心文庙里。开始学生上课的教室也设在文庙。第一期二年级六十人,三年级四十人,合计一百人。之后,大部分教室搬到南关万寿宫〈即江西会馆〉,理学院各实验室设在城西北湄江河对岸。房屋大部是新建的,室外大部分刷成 棕色。农学院的农学、园艺、病虫害、蚕桑各系都设在城西郊贺家祠堂的附近。生物实验室则设在祠堂里。周围是他们的农场,占地约二百亩号农场里设置有供植物生理实验用的 暗室,有用园木搭起-丈多高的自来水塔( 一只特别大的木 桶可感十多挑水,用竹管引入实验室)。浙犬师院附属取学 设在文庙左侧武庙里,学生住在原军队遗留的营房里。以后 师范学院在城外湄江河边修建了教室、礼堂和宿舍(即现在湄潭一中)。浙大永兴分校有各院一年级学生五百余人. 教室和宿舍都在镇中心的“万寿宫”里。当时条件很差,住的是低矮简陋的房子,照明是桐油汀,生活十分艰苦。抗战期间沦陷区学生在校生活费用,全靠国民党政府发给的 薄贷金花持,加上物价飞涨,生活极为艰辛。当时浙大教师 的生活也十分清苦,据浙大当时的师生回忆z 苏步青教授住 在义泉模南街朝贺寺里,吃的是自己种的瓜菜,穿的是补巴 衣服。他的一个小孩,因县城医药条件差生病夭折。有的教 授由于生活无法维持,将在.国外留学时购置的计算机卖给学 校舍 求是精神严谨学风. 浙大是以求是为名而诞生的。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 浙大每迁一地,将断垣残壁、庙宇祠堂稍加修聋,便作课堂 和实验室。在祖国危急,生灵涂炭的生死关头,竺可帧校 长,不畏艰险,脚踏实地,追求真理,钻研科学,以理性和 科学之光启迪了一代青年。一九三八年,竺校长提议以“求实”作为校训。一九三九年,他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求是精神,就必须有为真理而 献身的精神”.他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问日日新.他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和生 产教育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曾多次到永兴分校作关于刻苦读书的报告二农化系罗登义教授非常重 视基础理论结合生产、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农化系基础课以 宠机,有机、公析化学为主要课程。罗教授亲自承担植物生 理课。他受酒潭茶场之委托,测定茶园土壤属怯, 、得出六 十三种结果,为开发湄潭茶园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交E测,定出湄潭油菜籽的碱化值为.170-174,腆化值为102.t-l l l 号还把湄潭生产的药酒、红糖、五倍子等土待产进行了化学分析。当时学生除上课、实验、作习题之外,白天大都在 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此外学校还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国 有关科学杂志常见有浙大师生发表的论文。一九四三年十 月二十四日至十月二十七日,竺可桢在湄潭大成殿亲自主持 学术报告会,到会的有z 李约瑟夫妇、得真、毕丹跃、陈鸿适、季梁、同iJ 复、绪宝、淦昌、家祯、爱予、姚鑫等三十余人.晓沧任翻译。李约瑟主讲了《科学与民主》、《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队《中英科学合作馆与加尔各答中央联络部》等三个专题;毕丹跃讲了《英国战时农业研究》, 竺可桢校长最后讲了话。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的学者, 到浙大之后;他说2 “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府之 一”。他回到英国后,在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浙大是“东方的剑桥”。浙大附属中学办得也是很出 色的,当时被誉为中等学校之秀。附中校长是由浙大师范学院胡家健教授担任。教师多为理、工、农等学院各讲师或助教兼任。学生犬都是浙江一带的流亡学生和湘桂川黔慕名而来的青年,也有湄潭县当地的青少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也大多数考入高等学校。
关心国事,追求进步 “倒孔”运动。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 古丢掉了祖国半边河山。-国统区的人民由于国民党残酷的剥削压迫,加上物价 飞涨,广大工农大众和靠薪水收入的公教人员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此危难的形势下,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逃至香港,把搜刮的民财存到美国和北美的银行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浙大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成立了“打倒孔祥熙委员会”,并向国民党当局发出了抗议电报,制定了口号弄发 表了宣言。同时,还在校内张贴漫画、办壁报对国民党当局 进行揭露,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随着倒孔运动的深入, 又建立起“读书会”,每两周讨论一次国家大事。同学们 还把个人保存的进步书籍集中起来办地下图书馆。这些 书籍有z 《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新哲学大纲》,还有苏联和我国三十年代的进步作品。此外3 还 经常在校外田野或山坡上集会畅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议论 国家大事。倒孔运动后,国民党当局对浙大学生控制更加严密了。为了压制学生参加政治活动,采用加重学生负担的办法,对毕业班学生实行会考制度,不参加者不准毕业。因此农学院三百一十二各学生发起了一场反会考斗争。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学生就冲进考场公开抢萝卷。为此学校开除了 两位同学,并给学生干事会主席记大过一次。竺校长对学生是十分关怀的。凡是学生进步的、爱国的正义行为,他都热 情地给予支持、赞助。他对学生是慈爱的,又是严格的。作 为学者,一校之长,他是不愿意学生闹学潮和罢课的。但是 当学生运动已经起来了,为了保,护学生不受反动派的迫害, 他总是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如一九四二年一月学生上街游 行,强烈反对孔祥熙,竺校长就毅然走在学生游行队伍的前 面,保护学生游行。
在竺校长的领导下,浙大不仅学风朴实,纪律严明,而且民主空气高涨,学生课外活动十分活跃。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相呼应的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也应运而生。进步学生们自 发地组织了“黑白文艺社”、“沙漠船词干”、“铁犁剧团外画社”等十多个公开的团体。校园内贴满墙报,读书会、 报告会、话剧、京剧、音乐会,经常举行。当时活动最多的 是民主政治与宪政座谈会、哲学座谈会。
浙大的体育活动也很活跃。在一九四二年四月浙大校庆时,曾在湄潭举行全校运动会,竺可桢校长亲自担任裁判员。每年春季初夏季同学们三五结合,游观音洞、班竹园等 风景名胜。永兴一年级师生每年盛夏不是到三岔河游泳,就是到黄菊山散步。还有的组织起来、长途跋涉到凤冈县太极 洞旅行。
. .

《浙江大学在湄潭》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