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双馨—悼念施雅风学长
高亮之
2011年2月14日,王定吾会长给我来电话,告诉我施老于13日下午仙逝。我感到非常悲痛。
一,施老和我的交往
施老是我特别尊敬的学长。我自己从事的专业(农业气象学)与地学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我对于我国地学界的著名科学家,大多知道。施老的大名我也早已听说。
我与施老真正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25年以上。施老在1985年,从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南京,任南京地理所研究员。那时,浙江大学江苏省校友会在省科协邢育青同志的推动下,正在积极开展活动。我当时是校友会副会长,施老可能是副会长,也可能是名誉会长。他和我都为校友会的工作出一份力。
施老和我都在地学界工作,从专业来说,可以说都是竺可桢校长的嫡系学生。当然施老对中国地学的贡献是我不能比的。
90年代初,我和我国农业气象界的朋友,正在筹建中国生物气象学会,需要地学界前辈的支持。我去了中科院南京地理所,拜访了施老和周立三先生(时任地理所所长)。施老在家中接待我。我们共同谈到对竺可桢校长的回忆,他也向我介绍他的冰川研究。施、周两位都很热情支持我们的设想,在我带去的《创建中国生物气象学会》的建议书上签了名。
后来我和施老接触的机会更多一些。2004年,我出版了一本哲学著作《综合哲学随笔》,得到各方面的好评。我送施老一本后,他特地给我打电话,说很赞同我的观点,并说我的综合观点和他自己提出的“集成创新”观点是一致的。
2008年3月,江苏省浙大校友会为施老举办他90大寿的祝贺大会,我亲自手书《冰川导师》四个隶书,制作成中堂作品,送给他。我在会上解释说:“施老既是我国冰川研究之父,冰川也会根据他总结出来的规律而运动。”
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大约是3月份,施老给我打电话,说刚从北京回来,想来看我。他已经90岁,我赶紧说:“你不要来,我来看你。”他说已经向地理所要了车子,很快就到。我就没有办法不让他来了。我原来不知道他是为什么事。他到了后,在我办公室,他才告诉我是为五四纪念的事。他说:“北京正在积极准备五四90周年纪念活动,南京也应该开展活动。”他来就是与我商量南京怎样开展活动。我真是为他的忧国忧民的心大为感动。后来我们共同向校友会领导提出建议,江苏省浙大校友会的五四纪念活动,就是在他的促进和推动下办起来的。
今年他住进医院后,我对他一直很关心,曾经两次去医院看望他。我知道他关心时政,特地送了最近一期的《炎黄春秋》去,里面有许良英的文章。我知道施老和许良英既是浙大的老同学,也是好朋友。施老在病床上不能坐起,也不能说话,但显得很高兴。可惜我第二次去看他时,他已经是昏睡不醒了。我只能给他女儿讲,请他转告施老,我来看望过他,祝他早日恢复健康。哪里想到,不到十天,就与他永别了。
我一生中有许多尊敬的前辈,他们的学识和人品都值得我钦佩和学习,而施老是他们之中突出的一个。他不但在冰川等地学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人品上非常令人敬佩。他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德才双馨”的长者。
为了写这篇纪念文章,我细读了他《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现在简要介绍施老在学术成就和道德人品两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施老的学术成就
1,冰川研究
中国的冰川研究是施老一生的最主要研究方向。
施老1942年在浙大史地系毕业,1944年该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经竺可桢推荐,进入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1947年随所迁到南京,由于解放前入党,建国后担任地理所秘书。1953年,因参加《中华地理志》的编辑工作,调到北京。1954年任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并承担中国地貌区划研究任务。
在地貌考察中,他去了甘肃、青海,见到祁连山雪山,登上4500米高度的雪山边缘。雪山和冰川的奇异景观激发了他的极大兴趣。考察回来,他向科学院领导汇报中提出应开始冰川研究的建议,得到竺可桢副院长的重视和支持。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冰川研究,他在冰川研究中的主要成就是:
1)领导了我国第一次冰川考察,考察的是在甘肃酒泉祁连山地区的一座冰川。他和考察队员们登上5000米的冰川最高点。冰川厚度约100米,含水量估计有两个十三陵水库那么多,考察队员意识到冰川对减轻西北干旱可能有利,因此非常兴奋。登上冰川那天正好是7月1日(党的生日),大家就将该冰川取名为“七一冰川”。这是我国科学家自己发现,自己命名的第一个冰川。
考察后,他写出《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冰川专著。
1959年,在他建议下,在兰州建立中科院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他任总支委员,负责业务工作。该年,他决定将家迁到兰州。
1962年,机构调整,他任北京地理所的冰川冻土研究室主任。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对冰川进行了冰川水文、冰川测图、冰川地貌等全面性的冰川研究,写出《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论文。1965年中科院决定冰川研究和沙漠研究合并,在兰州成立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施雅风被任命为所长。文革中,研究工作几乎停顿。1978年。恢复冰川冻土研究所,他又担任所长。
施老一生中考察了70多条冰川,2001年(82岁)他还去了天山冰川观测站。
冰川考察是非常艰辛,并且有危险的工作。他曾爬到4000米以上,因严重缺氧,走几步就喘。他多次被突然的暴雨淋透衣服;有一次在马背上摔下来。他自己说:“冰川研究是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
1988年,他完成《中国冰川概论》;2000年,他完成《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与未来》。总结了他自己,也是我国冰川研究的成果。
施老是中国冰川科学的开创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冰川之父”。
2,西南地区的泥石流研究
除冰川研究外,他对推动西南地区的泥石流研究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他担任西南泥石流考察队队长,在西昌地区考察了六条河流的泥石流,明确泥石流的活动范围,提出铁路线路的修改意见,为铁路部门所采纳。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段铁路没有再受泥石流的威胁。
3,青藏高原研究
施雅风带领研究所的同志多次参与青藏高原的考察工作。1963年,他们在唐古拉山脚,海拔5000米高度处建立冻土观测站。青藏高原的冻土研究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国自然区划研究
施雅风是我国最早参与主持中国自然区划研究的科学家。上世纪50年代,国家编制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他是中科院地学部副学术秘书,由他负责,起草了《中国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任务说明书。他被任命为“中科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组织了许多单位(地理所、地球物理所、土壤所、植物所、动物所、昆虫所等,共同完成我国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全国自然区划。这项成果对我国的经济与农业发展有长期的的重要影响。
5,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施雅风在1984年退休后,十分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他与叶笃正联名写信,建议科学院开展此项研究。当时有几个研究所都向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这个项目。最后基金会提名他为项目总负责人。他亲自从事一万年间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根据多方面证据(花粉分析、冰芯记录、湖泊变化、古土壤,古海平面等),提出7000-6000年前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的结论。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3度,促进了新石器文明的大发展。他对青藏高原的隆起问题,也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判定在80万-60万年前,隆起到3500米左右。
他的上述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重视。
6,第四记冰川问题的研究
中国南方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冰川?这是在我国科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重要问题。李四光先生最早提出肯定的意见,他指出中国南方,如庐山等地都发现冰川的遗迹。由于他的声望和地位,他的观点在中国成为一个学派,在上世纪的中国是主导性意见。虽然不少科学家有不同观点,但都不愿意公开提出来。
施雅风在泥石流研究中发现李四光所谓的第四记冰川遗迹,实际上是泥石流所造成。1981年,他本着“我爱吾师,我尤爱真理”的精神,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后来得到更多人提出证据的证实,现在相信中国南方发生过冰川的人已经很少了。
总之,施雅风是在我国地学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也是很突出的,当然他最主要的科学成就还是在冰川方面。
三,施老的政治人品
一个人有他的个人人品,那是指他的为人品质、道德修养、他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而一个人的政治人品,则是指他的政治思想、他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
在我和施老的接触中,不仅体会到他的优秀的个人人品,他的谦虚、他的好学、他的认真负责、他的艰苦朴素等。在我读了他的《口述自传》后,又加我亲自的体会,我对他的政治人品,特别地感到值得钦佩。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1,建国前参加地下党
他出生于江苏省海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辛苦带他长大,只要求他认真读书。他中学时对地理有兴趣。1937年他高中毕业,他喜欢张其昀写的地理教材,因此在通过联考后,选择了张其昀所在的浙江大学。
抗战开始,他跟随着学校不断西迁。身上带的钱很少,生活很艰苦。1938年,他见到国民党军委会招收青年战地服务团的通告。他想到国难当头,抗日比读书更重要,就报名参加。在战地服务团,他切身见识到国民党军队的腐败,非常失望,他就决定离开。
回浙大后,他认识了吕东明。吕是1938年入党的地下党员,他接受了吕的影响,读了一批进步书刊,就有投身革命的思想。1947年,在吕的介绍下参加地下党。
2,建国前的地下党工作
施雅风在南京地理所工作时,吕东明要求他利用地理所研究人员的身份,收集与军事有关的国民党内部情报。施雅风和同志们收集到下关车站军车过往的数量和开赴地点。为帮助解放军渡江,他们要求在气象局工作的同志,收集长江上的风向和风力预报,连续达三个月。他们还搞到南京附近大比率尺的地形图,供解放军使用。
建国前夕,他在地理所说服许多科技人员(包括周立三等高级专家)留在南京。南京解放后,他是地理所党支部书记,又任所务秘书。
3,建国后的工作和遭遇
建国后,他一直以共产党员和科学家的双重省份,为科学事业积极工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批判。文革开始时,他在兰州任研究所所长,被要求回所后,作为“三反分子”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批判,在批斗会上被人打过耳光。他被怀疑有历史问题,曾经三次被抄家。在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后,他一时绝望,跑到黄河大桥上,跳下黄河。这时他头脑清醒了,想到家庭,想到事业,感到不应该死。他会游泳,又在河中站了起来。
他在《口述自传》中谈到这件事,说:“自己经不起考验,不应该自杀。”
我的想法是:施老不需要为此事自责。他这样一个早年入党,为党的工作和科学事业做出无私贡献的人,被逼得自杀。这决不是他自身的责任。而是我们党的错误方针路线的责任。
4,积极拥护改革开放
文革结束之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支持改革开放。他积极推动科学院的国际合作交流。1979年后,他先后访问了瑞士、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挪威、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推动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作为所长,派出许多科技人员出国深造或参加合作研究。
5,晚年对国家进步的积极关心
他毕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即使在离休之后,依然对国家的进步非常关心。2008年,为纪念五四运动事,以90岁的高龄,来农科院看我,商议此事,就是最使我感动与钦佩的事例。在2008年江苏省浙大校友会纪念五四90周年的会议上,他作了《发扬五四精神,加快政治改革》的长篇发言。
2009年他回兰州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当面恳请温总理,希望中央领导加快我国政治改革的步伐。
2009年,施老是90高龄的老人,他这种不避风险的拳拳爱国之心,怎能不让比他年轻的浙大学子们深深感动并受到启发?
2010年,在竺可桢120诞辰纪念会上,他又作了《民主精神和科学创新》的报告。
施老,作为你的晚辈学友,我们愿意继承你的遗志,力所能及地关心并推动国家的进步。望你安息吧!
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