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第11章

第11章 青岛遗传座谈会 学术之争与“双百”

  遗传学是生物学领域里的一门基础学科, 同造传学关联的学科非常广泛。因此, 由遗传学基本问题而引发的学术争论和行政干顶实际上已经大大超出了遗传学本身的范网. 已不仅仅是两个学源之争”[1]。
  国际大背景上,斯大林于1 953 年3 月逝世, 苏联思想界、学术界开始“解冻’\ 自1952 年年底开始在《植物学杂志》上卅蜒的对李森科的物种见解,的讨论也越来屈深入。1 956 年2 片. 苏联引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尖锐地全面揭露了斯大林在当政时期所犯的铅误, 以及他造成的个人崇拜.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苏共二十大的结果是. 过去一直被视为“绝对权戚” 化身的斯大林受到严厉的批判, 使苏联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对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催化无疑是一帖清醒剂,其影响超出国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

[1]所谓“学派”,就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的,在iill:传学方l雨都是探讨生物的滥i仰自变异.的规律. 在探索真理与认识的过校里.科学家fl’lA人不同的负]度、不同的方向,以及将有不同的研究材料‘方法技术设i I 和依据各向的理论. 假设等进行具体研究. 因而得也不同甚至挤出的结论。“1 -批学术观点相同的非|学家而形成的“民间休… “r归之为一源。
  要说明的是科学家之间挎不问观点, 是客观存在的. 但其前键是应该草草11l:并依循共同的科学真理iix语首: 反过来. JE因为合·不同其!ι•!.L ,1’白真正型 产·说. .fi斤J 1白不辨不l归. 也因为有将有不|司观泛的科学家的存在. 世界科学领域万有不同风采口I言。当然. 学派之说有对立之娥. 容易产生纷争. 也是不”I罔盛的哥王实。李森科等人和l川米匠林的名义.!t结论没有~实依据. ;l¥t,实不能称之为-派. 他们能匀摩尔根~派分庭抗礼.也属笑话·. 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 李A科学源在20 tU·fc 50 年代的中罔μ;然尘上, )~至iilHf无llLl. 值得以,I.]!, ”
  “新遗传学· 的正式犯法是“米眨林1 1;_物γ.. ,.Ji: ..;次、I业I~;_物学的米I干.林力,r,r· 米丘#生物学要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首先是细胞i遗传学. 特别是必传学1平论及其直接应J I~领域现代f刊协主术. 虫u杂交优势的罪1J m . 弘i射向# 、多倍休筒利啡。此外. 米Fr.串串牛物伊的基水)ffiJ’.11之一rt “有机体!”,j环城的统.·’ .在分析判断农业牛.物的学K:发n )-..~ 员洲战培管J’Jl;轩~/lfi),j:刷版l勾.忽苞l!:!制i 单物的检测和处理-~·等。

  1956年,在苏联科学院大会上,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报告上说:“用压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科学上的争论问题的习气. 曾经在我们的生物界扎了根。”“米丘林方向要尽可能好和尽可能快地发展. 它应该从错误的和被沾染的东西中解放出来. 但是米丘林方向的活功者不应该妨碍生物学研究的其他实验方向。”
  李森科一派在苏联多年占据着重要学术行政地位,却在农业生产实践上毫无作为, 他的许多技术与建议.都被证明是无效的。特别是支持李森科关于物种突然形成的极不|真贯理论的市要证据, 如燕、麦穗上突然长出另一个物和1 ,野,燕麦、鹅耳街的枝干上长出棒树的枝条等,都被揭发是弄虚作假的。科学来不千字忙,但虚假. 李森科现象在世界科学界也值得警醒。
  1956年4月,苏联生物学家、农学家齐津院士( N .V. Tsits in )作为科学顾问应邀来中国,帮助研究制订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在学术上.齐主|主不同意李森科的观点。他曾计对李~乖|,认为“在分类上,种是人为的,绝不是一个实体”的论点. 提出反驳意见电即“和l ‘I间的差别不是形态上的差别. 而是在于性隔离上的差别” .“不同种在两个群体里是不能繁殖的” 。从而在苏联引起物种问题的争论。
  1955年末,苏联有三π多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如资深生物学家苏卡契夫. 他公开反对李森科) 要求撤销李森科从1938 年以来一直霸占的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1956 年, 苏联中央接受了这一请求.并干4 月正式罢免了李森科。李森科在苏联生物界开始受到批评与清算。
  长期以来,李森科的生物学“理论” 在苏联、中国两国的影响与传播丽甚广,当李森科被罢免这一情况发生肘, 自然立即引起中同共产党和毛泽东本人的高度警觉。
  从国内情况看, 1956年这一年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叉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总结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这是摆在中央面前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1954年秋,北农大的毕业生故青禾, 被分自己到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这个处的主要工作就是关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学技术政策。当时机构层次少, 只有部处两锐,处长是于当1t远。处内又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小组, 黄肯禾在自然科学组。黄青禾阿IJ 剑机关.恰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全国出现了农产品短缺的问题, 需要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角度来保证农产品的供应。于是,他被安排到全国各省调查农业科技方面的情况.同时也是带着其他问题去的。黄青禾作为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 却要肩负着双重使命. 从1954年末到1 956 年初,分四次走遍大江南北. 如果不是因为要准备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t作‘ 黄甫禾也许将完成西北地区的考察与调研[1]。
  1956年l月中旬, 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l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 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 更加需要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际、经济租文化各方面的决定因素。” 并说: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 依靠丁,人、农民、知识分子兄弟联盟。” 在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那重宣布: “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 黄青禾禾带回的部分调查很能反映问路。
  例如. 四川农科,所她文舍先住的多倍体育事|叶才制被毁王11件. 具体调节1:下来与原来反映的悄况基本属实& 鲍文蛮的研究是用小夫与!'!!,麦进行远缘杂交. 以获得高度的杂交优势.然后用使杂种染色体加倍的办法. 克服其不孕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声声尔银i盘伶可是的方法。四川农科所企用米匠林方向改造纯物科学的过院中. 决定取消饱文垒的这flil别于{.. ft-派人强行毁掉试验地坦的杂交材料。这一做法f虽然是受苏联专家的影响. ,且具体实施的相抵4缸支部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如,河南农学院关绍驳院校的玉米杂交研究被停止,他虽是院长. 但在政治化的当年. 也无t盘磁兔此逃jJ!l , 因为央主钢费所梢的玉米杂交. 也同样:Gt*尔很遗传学理论指导|可进行的。
  又如,华南农学院林孔湘教梭的中!|俑黄龙病研究受到批判间也. ;湾登纺织j是不属于遗传学领域.对他的批判纯属扩大打击面. 华哥哥地区的村1锅发生了毁灭性的病苔, 只表商症状是校梢叶片斑扶贫化, 农民形象J:U!.ft1~之为货范病。林孔捕J教授Jij传染病学的j黎利3方法. 确定其为传染病. 病踉你为一种当lli1降H病毒之fnJ 的支;跟你。按照处列传染锅的原则所提出的对策丛烧毁病株.培育和1采用无病a!i* ·控制传染媒介{昆虫1。例是. 苏联专家在悦察病跃Ja认为广东林!铺i种在1)<田里. 日i-片发μr是仰水不良. 不是传染病.解决的办法应该是j~f.Jl< . 而烧E虫病株Jil:破坏生产。就这样林.fLF如l救般的研究被迫停止。后因林孔湘不同志苏联专家."@:见. 被钉;如l为4司辰。再后来,黄龙病大蔓延,几乎毁灭了广东大部老柑橘园,并祸及广西、福建等地。直到现在,柑橘界的有关人士仍然谈黄(黄龙病)色变,心有余悸。   对上述问题,中宣部从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角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解诀。如鲍文奎先生的问题在四川不能解决,没有商量余地,于是通过联系农业部,调到北京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继续从事多倍体的研究。有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内部渠道作些反映、呼吁,并未解决实际情况,如林孔湘教授的问题等。   调查的情况和大量的事实证明,苏联的李森科问题祸及中国农业和科学界,特别是生物学界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一具体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1956年l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向现代化科学进军”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学工作者。根据会议的建议. 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的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全闰757 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编制1956-1967 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即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在毛主席居住的祁年殿开会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向毛泽东坦陈了臼己对遗传学问题的看法:   有一位老同志,在苏联学了米丘林的迪传学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负责遗传选种实验馆的工作。他跟我谈话,说摩尔根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因为摩尔根学派主张到细胞里去找“基因”。不但如此.请他编中学的生物教科书,他不写“细胞”一课(后主任补与了)。   我对遗传学是外行,但己看出他的门户之见了。我问他,物理学、化学找到了物质的原子,后来又分裂了原子,寻找出更小的粒子,难道这也是唯心主义的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分割,摩尔根学派分析细胞,特别是染色体的内涵物质,找出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很大的进步,是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   苏联认米丘林学派为学术权威,不允许摩尔根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不要这样做。应该让摩尔根学派存在和工作,让两派平起平坐,各自拿出成绩来,在竞争中证明究竟哪一派是正确的。这个同志很好,他照办了,因而我国的遗传学研究就有了成绩,超过了苏联。   陆定一接着还汇报了另一个事情:正是一位老同志,也是很好的同志,战争期间担任军队的卫生部长,战争后做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他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以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认为:“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魏尔啸的学说为主导)是资产阶级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陆定一笑曰:“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存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与抑制剂混合起来.叫作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陆定一感到这种认识既好笑又危险,会出大乱子。实践是辨别理论的正确与错误的唯一办法。中医能医好病,西医亦然,这都是人类珍宝,应该研究和发展,应当以解诀问题为主,如中西医合作等。幸好这位老同志没有坚持他的奇怪想法,后来他的工作很好。毛泽东听了,深以为然。   1956年4月,毛泽东看到一份材料,是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共产党)内一位官员谈及民主德国遗传学家对强制推行“李森科学派” 观点的反映记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民主德国著名遗传育种专家汉斯·斯多佩( Hans Stubbe)的观点,他谈到:“我在政治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在科学上是摩尔根主义的。” 民主德国党中央的态度是,不强求斯多佩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让他放手搞研究。结果是斯多佩根据摩尔根遗传理论在遗传育种科研工作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汉斯·斯多佩后曾到中国访问,当时谈家桢与他见面,并在融洽的气氛下,探讨国际遗传学界的状况和学术上的问题等。   1956年4月18日,毛泽东在这份谈而记录上,给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批了几句话:“此件值得注意,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时,邀请科学院及有关机关的负责同志参加。陆定一同志回来,将此件给他一阅,并建议以中科院、高教部的名义,利用高校暑假期间召开一次遗传学座谈会。”   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陆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作总结发言,他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妾拿一种学术压1f1l 一切, 你如果是共涩,信的人势必就多。在此前后, 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着百家争鸣的问题。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第七次会议上, 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提出了著名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自白左,展’ 科学土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并肯定说:“艺术方丽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 各种学术思想. 正确的、错误的. 让他们去说。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 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 这一i辰、那一派. 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自意见。”在这次讲话中, 毛泽东反复举了自然科学方面“像李森科这样的问题”作反面例子。   5月里,毛泽尔与老朋友、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搜再一次约见于北京中l南海露天游泳池里一起畅游。期间休息日中,主席取出一本《议书·赵充国传》,翻~J赵充罔主张西北电征|戍边的一页,递给周谷城看。主席略有所思地说:“赵充罔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主张在西北设屯团军,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而之一二,反对的人却有十之八丸。但到后来, 逐渐被人接受了。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但要坚持, 无论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是在现在。”   毛泽东历来的特点, 是,也人之所未思,言人之所未言, 为人之所不为。此时此际,言及赵充固其人其事,包括此前在陕北延安支将李自!铭先生,?是山“三三制”,以及后来支持生物学界摩尔根学报李汝祺、谈家桢所发表的争鸣观点,都是长期思考的结果e 毛泽东一直认为,真理不应以人数多寡定,并说:“具现有时候在少数人的手里。”   兼昕则明,兼听不是形式, 而是执政的必经程序。向党外朋友及时通报情况,包括大政方针的出台等方面, 倾昕怠见与建议,是毛泽东初期治国的方法之一,也是具体溶实统一战线的政策,赢得广泛支抖的所在。   1956 年5 月26 日, 陆定一向科学界和文艺界作《面花齐放和回家争鸣》的讲话, 特别谈到, 在遗传学领域贴标签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切勿相信” 。在毛泽东主席的芭接关心下, 经中宣部建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联合筹办,在青岛召开历时15 犬的遗传学座谈会. 地点确定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滨疗养院。   三个月后,时任巾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走进北京石驯马大衙83 号. 去看望胡先骗先生, 并说: “|民当年的批评有过火之处,所以学部干本年8 月10 日至25 日将在青岛讨论. 请你参加J 谈家桢同样收到中罔科学院生物学部、高等教育部联署发来的一份会议通知书. 同时得知盛祖嘉、施履吉、文lJ祖涧三人也在邀请之列。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学术界实行百家争鸣的正式标志和第一个试点, 因而不论是屯办方和参与者,都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相很高的期望。   会议前. 有关领导同志向遗传学的科学家们宣传了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大家正确认识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 以及希望他们,特别是荷摩尔根遗传学说的科学家们要悄除顾虑噜认真准备. 积极发言。所谓“认真准备”是指会前预通知中强调得非常清楚: 要求与会者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调研材料来说话,摆i.:J{实讲道理,避免空对空地争论。   为了会议的成功圆满,中宣部在陆定一部长、于光远处长的领导下, 组织力且为会议专门准备了三部分的材料’ : 一、遗传学两j)匠的历史和基本观点; 二、米丘林遗传学在中间的传播情况; 三、苏联生物学界两派争论的历史情况。第三部分由黄青禾承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整理, 形成f 一份题为《1935一1956 年苏联生物学界的三次争论》的材料, 供会议代表和相关领导参考[1]。 [1]文章纪实性地报告了以下大致情况。   首先,米丘林的旗帜被滥用。   当米丘林是一{非你l街J,x_放的~主树育种家. 他从*树fl 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嗡使他,不完全赞同孟德尔-t!吉尔根ffll.冶中的-·些贡耍的学术砚,电初方法e 例如.他认为通过嫁接可以改变~传性. 产生无性杂利le 他认为在草木植物rY仲1, ' 采取先获得纯种再追行杂交的办法. 在果树何种上没有意义。闵为‘一年生水衍JJX玉米要获得纯利'· 需要利’五代至f-tl;'; ' 那么要把苹果变为完今同质的悄形. 至少rfii~几个世纪" c 但是. 米丘林也接受赂尔恨>--j!:说小的一些新1商种方法,例如辐射育种,他在晚年也从书J不I] JTJ"f'.窗线、X 射要:Mil紫外线的研究. 以促进植物发生变异的几率。   在科宇: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学者之间在理论、方法土产生不!日l观点. 形成个同学派是完全.iE于.;i·的。尽rr米Fe林同飞往「,>_;:1联农科院院氏、着名的除尔州学派的代农入物瓦ffi;洛夫所持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 但瓦维浴犬曾绞是米丘林l:作的植物所所长, 多次给米丘林以物质上的帮助, 并鼓励其出-K。片〈丘林的第一本营作' ~ /.{维洛术给作的序。《米Fi:林50年工作总结》出版时, 米丘林来笔题写“给段尊敬的农业科’''i-"[究院长H·N· 瓦m洛夫. 纪念孜们的友恼。N·B·米丘林咱1933 年4 月8 日。"' 1935年6 月l 日苏联科学院1 2 么院士联名提议选举米fr.林为名份院士, 瓦到t洛夫是第一个签名的,投票结果为36:4 而衍以涵过。一思则后米丘4中去也: ‘ 瓦纠~i将j主在《#~报》上发司是题为“lJJ脱j”的仰文。   瓦维洛夫与米丘林之间的关系的得利:颂. 而斗~森科盯着米丘串串的旗号行伪科学之实. 必将成为历史的反而放材e   其次,是李森科不具备科学家的职业,\'I,f;惑和li'"'i蓓的科学态度。   利用玉米杂交优Y,J是遗传卢萨对人炎的主巨大员献之一. 只是因为这是摩尔制理论体系的产物. 主李森利就一l味贬低J:t:意义。行人~·俏杂交玉米. 字就批判其为h崇拜,资产阶级科学··. 结果是由于否定草IJ}1]杂交优y,,技术. 苏联的中良食帘,产远忍低于国际水平. 并且长i主20 俘缺乏这ff丽的系统研究。时旦今日. 俄罗斯农业游后付来的后遗症仍体现辛苦条公科的余毒。   李森科在1950年发农个物科1nJ以在2 ¥. 3 代时fi=iJ 内突然变成弘一个物种的理论后. 让学术界大uz:-b;t。一位名叫卡拉川江的, 在李众科任主编的《农业生物学》1952 年第5 则上发表报道称,发现一株鹤耳似的树干t长出梯乒树的枝条. 以之作为新种突然形成的证据。后来有人出来证明.这是他在1932 作嫁接的。2李森科打个叫德、米特里也犬的博士研究生.跟随李森科做从然麦穗上产生Y'f .i!l豆麦的生物γWI·论文。尽tr 有学森科,&;):{:文J夺者的极力维护. 终因"I王实.f 呵写在. 其附士论文几经反复. 还是站不住脚。Jl-j主LI ',的事件.表明了学森科的学术前途已经终结。   第二,是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本人,对遗传学问题的鹏指挥、创造学术冤假惜案. 到了登岭造极的t也步。   早在1935年,李森科就在第二次集体农!毛突击队必大会L 大骂‘负产阶级科学家是为资产阶级''f.l"农阶级服务的吕立人”. 而博得斯大林的叫好。1 937年瓦维洛夫被作为“人民收入的帮凶”遭逮捕后被害。次年李森科接任农科院院l立此后的十多年,坚持J塔尔很观点的学者始终受压而不服,李森科,j辰随时间而自身的问题逐渐暴露。在1948年全苏农科院会议之前,李森科在学术上并不占优势,换句话说李森科的学术地位是不稳固的。只是由于斯大林的直接插手,施加7 1'w(大的政治压力.才使得李森科屡屡得手。   这里必须也应该说到黄青禾先生,他在大量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础上,为中国生物学界作出正确的选择,做了一件有分量的事情,其影响直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在遗传学问题上,创造了“百家争鸣” 的相对自内部1~闷, 应免失似苏联的情}盼{j:巾lct;I r耳&: Ii~觅,使得rp因生物学界的科研、教学等诸方面得以继续发展. 这是李汝惧、谈家桢们的福Af: . 生物乍界的幸事,国家之大幸。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如期召开,有l 16 余人(正式代表43 人. 列席代表73人)参加,全国遗传学界的两根主要的学者齐来与会。作为正式代表的谈家桢,还被指定为七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8 月10 日的座谈会开幕式上,童第周作为会议主持人作了主旨发言,并报告被邀请专家53人,开幕式当天只有31位与会。 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现场(右侧照片中前排在四为谈家桢)   时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的于光远,在开幕式报告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赞成把摩尔根学派的观点说成唯心论.,; 对李森科提出的“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一观点, 于光远也明确地指山这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一一因为在唯物辩证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互依存地结合在一起的一对范畴, 不能隔裂。不能“随便给人扣啡心主义的l帽子,更不允许你给人扣政治帽子” ,“不讲科学态度, 有成见. 就会变成东源”。于光远的发言直接传达了来自毛泽东的声音。毛泽东对遗传学研究的支持, 对当时已是如履薄冰、面临夭折的遗传学研究来说,无疑送来了春天。   这令谈家桢深深地吁了一口长气,好似压在胸口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彻底搬除了。如果前几年句人如同谈家桢←样受到批判、指责、诋毁、攻击,就不难休会此时的谈家桢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了。会场上有关领导同志郑重宣布了“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两报求同存异” 的会议精神,许多与会的科学家真是异常兴奋,把几年来压在心里的话, 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座谈会按六个专题依次进行: ①遗传的物质基础; ②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③边传与个体发育; ④遗传与系统发育; ⑤遗传学研究工作;⑥遗传学教学工作。具体安排每个上午由第一、第二个专题和第五、第六两个专题一起结合讨论; 有时也开大会。因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又增加了三次. 总计会议共14 次之多,发言人数56 人。的国著作《植物分类学简编》一半受到李森科U匠围攻的胡先剧先生出席了j主次座谈会、不作为正式代表, 按规定足没有发言权的,但会议还是给了其机会, 并先后作了l I i欠友言。谈家柑l就“造{专的物质基E山环境之间的关系.. 、“遗传物质的形状表现.. 等问题. 作了多次发言。   谈家桢在会上说:“我们实在已经耽搁f 太多时间. 由于这些年中, 事实上许多教授遗传学和一|实验研究的权利被无形剥夺,所以就拿不出新的研究成架时供交流与探讨.与国际遗传学界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摩尔根学派的众多学者受压多年, 自己的科研停滞数年, 会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盒|刘最新的同外资料,谈家桢也不例外。1953 年, 沃森、克电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遗传学发展flj f 分子遗传学的新阶段,谈家桢多次讲到井撰文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和研究成果, 是最早把分子遗传学介绍到中间的学者。   在交流的过程里,发现大学的摩尔根理论教学还在进行, 苏联的多市休、辐射向手中技术还在继续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会议还应请了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俊杰, 如施履吉(留美,中网科学院上海分院植物所任职)、赵世结(留苏,北京农业大学任职)、程中和(留苏,北京大学任职)、同娟(留苏,武汉大学任职)等旁听了会议。他们甜回国际上遗传学最新的进展信息,使句会者震动很大。   就以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争论问题为例, 在那时摩尔根等已经证实f基因在染色休上作线状排要IJ ; 沃森、克里克已经闹剧f 胸戚染色休的脱轼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分子结构; 皮特尔、塔顿已经提出了一个基囚一种酶假设, 用T说明基因在个体发育和物质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既然如此, 似乎元须对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再有什么争论了。然而. 事情并非这样简单,争论的安害也并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   1996年, 在《自然》杂志第18 卷第3 期上, 刊登f一篇题为《分子遗传学丘十年一一理论句技术上的突破》的文章, 其:er要论点之一是认为: 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遗传学时代以后, 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界限, 变得越加模糊不清了。其实. 这一观点是早在20 世纪40 年代. 由美国的遗传学家哥尔舒需特提出的。哥尔舒密特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对当时遗传学领域现状的思考, 提出染色体是一个不容分割的、许多基因的功能单位。这里的关键词是分割。哥尔舒密特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把手指按在提琴的某根弦上. 随着手指的移动. 会发出不同的音, 如果将发音的信分割下来, 还能发出音n吗?可见分割下来的琴弦不是功能单位, 平在根琴弦才是一个真正的功能单位。哥尔舒密特的主旨是: 染色体才是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 而所谓基因只不过是逻辑的外推结论而非实休。一个染色体发生了某一结构变化,可以导致该生物的后代中出现某种形态或生理变化。通过正常个体的杂交. 可以测定这变化发生在染色体的l哪一位置。摩尔根学派的研究者普遍认为, 在发生变化前这一位置存在着一个正常基因。哥尔舒密特则考虑, 杂交结果只说明结构变化发生的位置,可并不说明这一位置上,原来存在一个正常基因。   那么,基因究竟是实体, 还是逻辑的外推?   事实上,随着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遗传学时代. 基阴与基肉的界限,非但没有模糊,反而更加明确了。   21 世纪初, 报载法国一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症的病人, 由于通过基因治疗手段, 输入了一个从正常人的染色休上取得的没有缺陷的免疫功能基因的克隆,而获得健康。这一基因在脱离染色体的情况下. 发挥了预期的功能。可见,基因的确是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 是实体, 而染色休是众多基因的集合体。   科学的真实, 是通过学者们群体性的不间断的研究. 而去伪存真得到的。可能需要时间或过程, 但不是靠争论得来的。可见, 两个学派之争的重要意义, 并不在于是否存在着独立于整个有机体外的遗传物质等纯学术问题,而址在于应该边过什么途径得出这样4那样的结论。   会议期间,有人介绍苏联专家谢恪莫娃在武汉大学讲学时提山的论点:“遗传物质是整个有机休!卓有机休本身,也就是一切牛捐物质都有遗传性J 辩证唯物上义,也想强调世界上没有孤立的职物, 国此. 在她看来. 整个有机体都是Tut传物质, 鸣然也就不存在着特殊的边传物质一一幕因了也可见. 李森科一根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米判断科学士的是非, 而摩尔根则更比重实验结果c 哥尔吉丁’密特把染色体者作一个不容“分割” 的功能哨,位的论点• I亏把染色体石’作许多基因的集含体的论点相比, 更接近千辩证时t物主义思想, 然而, 实验结果肯定地说圳‘ 后者是正确的。   就以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争论问题来说. 无论从预想‘ 还是实验)J洁、技术手段,还是科学的推论必结论. 很显然, 库尔根学派占据了主要的发言权c 这理要说明的是. 科学蜜求冉、求是. 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可以也允许出现错误的预想. fl-3.意识到其钳误却一昧为其维护井极力辩解. 性质就旦为严重了。   座谈会主持人于光远|司志在会上一再强调: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柯:学家的任务, 科学的结论只能通过科学的完成去得到。”他意味深快地告诫边: “哲学家应该更多地向自然科学学习. 而不应该站在自然科学之上, 向自然科学发号施令。” 可见,以干光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年轻的国家领导层面在对待科学等诸多问题上,是有情酶的思维和辩证远见的,其思辨选择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方式,都无疑体现出一种科学的态度,这是新中国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战略保证。   座谈会上另一个争论的主要话题是纠正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主要在干: 一是唯心主义, 二是脱离实际。   李森科有句名言’ · “机会是科学的敌人。”这里他所说的“机会”是特指不可预见的基因突变。实质上.这不过说明李森科把概率这一概念、误解或刻意曲解为“机会\李森科还引用米丘林的一句名言: “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 在他看来,利用偶然出现的突变来育种,是等待自然的恩赐; 而所谓“同化环境的定向培育”才是向自然索取。可是,李森科向自然索取到了付么?李森科的所作所为的结果是什么? 在李森科的领导下,苏联的农业全面停滞不前,他自己也不得不辞去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   在中间的李森科的信徒,不谙科学的客观规律,不加分析地盲目追随,实在是可悲,更是不可谅解。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晚间自由讨论会场   反观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 正是常把突变作为培自新的作物、品种的素材,进而掌握了一些规律,为我所用,为人类文明ill;步、经济发展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掌握了数量遗传车IJ杂种优势遗传规律,便能提高玉米、水稻等作物的产挝;掌握了ONA 分f的部分客观规律,便能培育出转基因植物,利用基因治疗技术或方法来医治遗传疾病等。先不论国外的生物学家们的贡献, 只要看一下中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蔡旭教授的小麦菌种、李竟雄教授的玉米杂交、鲍文奎教授的小麦多倍体等一大批学者的工作,哪一个不是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年复一年地为一个物种的品质提高、产量增产,做着自己的研究。再者李放祺、贝时蹄、胡先骗、谈家桢、李景均、盛祖嘉、施履吉、徐道觉等,不光在生物、遗传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在实验宅范畴内, 他们自己也经常选择、培育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成面上千次地进行枯燥的实验, 而最后取得成果。   就脱离实际而言,李森科一派与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比较,可谓差之千里。在李森科们看来,摩尔根整天数果蝇,对生产毫无实际意义。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二作, 能有今.k的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吗?他有日后根据基因组研究而取得的难以计数的新药吗?知识就赴fJ虽,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点淌科研的突破,例快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即使今天的知识不产生经济效益,明天积累起米的知识必将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更fuf况,如||识本身边是一种精神财富,除经济利益外还兼具社会功能。批』ilj科学的本身,是社会的倒退,是人类文明的羞耻。   座谈会臼天的正式发言往往是规行矩步, 而晚上的自由交谈却更精彩ε 有一天北农大的李克雄教授问f光远同志: “究竟我们摩尔根据. 真是反功还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于光Qf直接答曰: “我们从来没有说摩尔根学派是反动的, 我们现在也不认为摩尔根学派是反功的。把大家组织在一起讨论, 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以李森科一派为代表的米丘林生物学,是1948 年以后才传入中国的.本来就先天不足,在乐天宇之后也再没有汁!现强有力的学派领军人物, J二要靠行政力量的支持而达到“一统天下”的周丽。对其政治上的“保护伞”一旦撤销.在学术层面根本不是摩尔根学iJ匠的对手。主办方立即发现与会的众多知名的生物学家巾, J七大的李汝祺、复且的谈家4负因气质、才华和以往的出色科研成果. 以及他们的学生们组成的中罔遗传学回队, 显得非常突附.是这个领域里的“翘楚\这或许是会议的另一个目的。   摩尔根和李森科两个学派的学者. 能在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这个平台上, 首次“公平地”|国对I f,I i地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打破了学派之间多年相隔的沉闷学术宅气。也许由l工中国文化传统有别干苏联, 也许由于中国件物学界的两撒在学术层面上实力过于悬殊而并不在同一层次.也许由于会议主办方还是非常注意对米丘林学派学者刻崽保护,也许由于与会两派学者都能严格边守会议精神与要求. 总之结果是青岛遗传学座谈会期间. 没有出现如苏联1948 年八月会以上那样做i根尖锐刻薄的对话; 相反. 两j辰1学者都表尽, 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对方的某些观点。如摩尔根源学者说, 在有特定情况下环境叮能对遗传发生作用; 李森科低学者贝lj表示. 如果不限于染色体的话.可以取认有遗传物质。   在这样的会议大环境里. 还有中|问掘的声?苦· . 即所谓学术“墙头革” 、“}|强糊掘”, 使得注次座谈会的意义|恪扭棋糊. 稍有缺憾。会议期间, 李竞雄教J受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调和派或巾间派\ 认为这是不讲科学. 不讲是非。李教授这种对科学是非的执着精神. 更是难能可贵。或许在知识分子、科学家的骨子里. 要是没有这种精神. 科学何i炎纯粹. 技术何谈精深。   经过半个月的讨论,主办会议的预期目标|圆满实现。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兴高采烈. 兴奋不己. 因为过去一段时间内李森科-1)氏“一统汀.棚” 的曰丽结束了。而李蔬科ii虽很无奈. 毕克保全了面子. 至少在形式上两厢不分胜负。   这是一次心情舒畅的大会。时年47 岁井有好酒量的谈家桢在会餐时· . 酣畅淋滴地醉了; 北农大教授李竞雄大声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是Morganism !” 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 能有这样的表现. 可见事前的压抑有多j束。会后又有人到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处告状. 陆定一的回答是: “你们骂了人家那么多年.还不许人家骂几句? ” 谈家桢闻后更加气JI陋c   谈家桢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而言, 青岛遗传学会议还不算一个学术争鸣的会议, 因为中间的遗传学两源的学者还没有过t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的共同语言, 科学上的争鸣缺少于L实的、坚定的科学依据,缺少科学发展内在的功力。谈家桢自已感到, 由于这些年没有做什么研究工作. 缺乏第一手研究成果. 观点阐述只是依据资料文献. 使得争论显得软弱。但是. 青岛遗传学会议还是起到了伸张正义的作用,为摩尔根学派争得了一个与米丘林学据“平起平坐” 的地位, 纠正了当时政治上胡乱干扰学术问题的影响, 澄捕了科学研究思想的本源. 是遗传学在中国的一次重要历史转折。

《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第11章》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