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第5章

第5章 学成归来名与实 浙江大学识英才

  谈家桢决定回国前夕,母校东吴大学来函, 希望他仍回东吴大学任教,并支持他独立开设遗传学课程和研究工作。其实, 谈家桢心里早有打算: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硕士、博士学位的取得,都是在洋人办的学校中度过的,如今学成回国,他不愿再进“洋气”充溢的环境中米实现事业上的抱负和“科学救国”的理想。于是,他谢绝了东吴大学的邀请。
  谈家桢自己希望能到中央大学[1]或中央研究院[2]两个理想的单位之一,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或研究单位去,扎扎实实地搞一些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生物学界的带头人并没有意识到生物学科发展的端倪,以及进而充分认识到它将给生物学带来一种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而是囿于并满足于传统研究的一面。
  由此不难理解,谈家桢之所以受到如此冷淡及不被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接受,这并不是个人恩怨、好恶的关系、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认定,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生物学界的分类学和实验学派之争的大环境中,可以看到, 实验生物学引入中国是困难重重的。除了用于实验的经费短缺外,更主要的是观念上的变更。谈家桢从事的实验遗传学想进入以形态、分类为主体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自然是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情。

[1] 在当时的中国,由国人主办的生物学研所和大学,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科学社的生物研究所及其衍生机构,即以研究植物分类学为主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还有中央研究所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后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大学有国立中央大学。
[2] 国立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4月在南京成立,前身为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它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机构。首任院长为蔡元培。中央研究院下设总干事l人,干事3到5人。自1928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相继上任的总干事有杨铨、丁燮林(代理)、丁文江、朱家骅、任鸿凭、傅斯年、叶企孙、李书华、萨本栋、钱临照等10人。他们直接受院长领导,执行全院行政事宜。中央研究院下设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地质、动物、植物、历史、语言、社会科学、心理、工学、医学等13个研究所。当时,王家楫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正在苦恼无路之时.谈家桢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朱正元[1]知道了这个情况,热情地向他提出为何不去国立浙江大学任教,他愿为此来帮助联系。
  朱正元直接写信给他的老师胡刚复,主要介绍了谈家桢在美进行实验遗传学并取得成果的情况,详尽地介绍了谈家桢的才情与学识,特别说明了谈家桢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摩尔根实验室获得的博士学位,而且继续又读了一年博士后,这里的导师非常希望他留下来继续研究,而谈家桢深感祖国的遗传学事业急待有人开拓,才决定推却这里的热情挽留而决意回国。
  胡刚复阅信后对谈家桢甚为欣赏。由胡刚复的推荐,不久,竺可桢[2]校长代表浙江大学给谈家桢寄来了聘书,聘谈家桢为浙江大学生物系二级正教授。
  聘谈家桢为生物系二级在教授可以说是“破格”。因为,浙江大学对非校友而获得博士学位到校任职的,规定是以副教授的名义聘任起薪的。朱正元给胡刚复教授的信中,明确告知:谈家桢在摩尔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按照浙江大学展开生物遗传研究的规划,正需要遗传学研究工作来提升生物系的教育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无疑谈家桢正是年轻、了解当今遗传学发展动向、有热情干事业的合适人选。更重要的是竺可桢校长爱才、识才,相中的人才就按博士后待遇起聘了。
  谈家桢与竺可桢、胡刚复素不相识,既不是亲戚,也不是师生,从学派、体系等各方面都挂不上钩。再说朱正元也不是竺可桢真正意义上的入门弟子,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从这一点看, 在竺可桢的思想里根本没有教会大学与国立大学这条鸿沟,有的只是“唯才是用”一个原则。幸运的谈家桢遇到的是一位“百年一遇”的、令人尊敬的竺可桢校长。
  1937年7月,谈家桢走进位于庆春街大学路的浙大老校区. 向竺可桢校长报到,热情诚恳、一派长者风度的竺校长为谈家桢介绍了当时浙大生物系的阵容:理学院院长胡刚复教授,生物系主任贝时璋教授,其他知名教授有蔡堡、张肇骞、张孟闻、仲崇信、王日玮、吴长春等,可谓今非昔比[3]。
  令谈家桢深感安慰的是竺校长非常看重遗传学,认为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特别是在国内遗传学基础薄弱、教学科研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竺校长轻按谈家桢的肩膀, 加重语气说:“寄希盟于你啊,谈博士。我们浙大生物系能不能成为全国遗传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4],要看你的努力了。  谈家桢着手计划:首先.耍在浙大建立一座遗传学研究和教学实验室;其次,部署招收遗传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除当时燕京大学每年培养屈指可数的几个遗传学专业大学生外,其余大学还没有遗传学专业,考虑可从生物系、农学系等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再者,要购买大量的有关遗传学和进化论学科的图书杂志,特别是经典性的著作应不惜代价从国外引进。
  谈家桢是有准备的,他告诉竺校长,关于购买井装备遗传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制购置图书杂志的经费,自己在离开美国之前, 已经向洛氏基金会提出申请,洛氏基金会鉴于谈家桢学术上的实力和优秀的组织才能,并依据谈家桢在美期间利用基金在摩尔根实验室做出了出色的工作,同意继续职极支持他的科学研究并已承诺3400美元的资助。
  竺可桢校长、胡刚复院长、生物系主任贝时璋教授完全同意并表示全力支持谈家桢的计划。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官借口中国守军不让他们通过卢沟桥进城搜寻一名失踪的士兵,竟然命令开枪,公然打响了全面入侵中国的第一枪。
  1937年8月13日,日军开始明日张胆地进攻上海,紧接着日军,飞机轰炸杭州。谈家桢竟然在这种局势下,开始了全新的工作与生活。

[1] 朱正元(字善培),物理学家,1900年出生于南京市。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数理化专业学习,1924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1934年报考江苏省公费留学,次年赴美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光谱学。1937年秋获博士学位。1939年冬,竺可桢阴朱正元为浙江大学教授到广西宜山就任。
[2] 竺可桢(1890-1974),以气象研究所所长、知名科学家的身份,于1936年6月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之职。
[3] 1930年8月,贝时璋应聘浙大副教授(当时浙大没有设教授职位),并提前三个月到校筹建生物系。筹备期间,贝时璋主要做了三件事:画教育挂图,订购图书、仪器、药品,准备材料。 学校还根据他的要求,确定新建的生物系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
  贝时璋(1903-2009),浙江宁波镇海人,1920年留学德国,1928年获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1930 年经蔡翘、郭任远等人介绍,进入浙大工作。1933年,浙大又请来了植物学副教授范赉,自此生物系有了两位数员。
[4] 所说的“基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心”、“专业学院”、“专业研究所、院”等称谓。

《谈家桢与大学科研-第5章》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