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长望教授
杨竹亭 束家鑫
博学的老师
在《竺可桢日记》中,提到的名字最多的,涂长望老师是一
个。
涂老师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并被接纳
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外籍会员后,生校长就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
究所所长的名义,电请徐长望老师回国任研究员。这时涂老师接
到他所尊敬的气象学前辈的热情相邀,就决定中断博士学位的学
习,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气象所工作。
1939 年5 月,浙大西迁到广西宜山。涂老师又应空校长之
请,离开重庆(气象研究所)来浙大史地系任教。以后浙大迁
黔,他又随校辗转跋涉来到遵义。浙大设立史地研究所,空校长
委他兼任副所长,气象部门的硕士生工作由他负责。当时的奥地
研究所,是全国各大学中建立最早的一个研究所。现在的许多著
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不少在那时候听过涂长望老师教课的,
或者是直接受涂老师指导学习的,如施雅Jjt 、叶笃正、谢义炳、
毛汉字L、陈述彭等这些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都是他的学生。另外还
有许多在国外的著名专家如郭晓岚、姚宜民、谢觉民等,国内专
家赵松乔、炀利普、丁锡祉‘张仅松等:也都是他培养过的学生。
他为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浙大史地系中还设主了
一所“测候所”,日夜记录气象资料。负责测候的有束家鑫、吕东
明和欧阳海军。涂老师为人正直,教学认真。他常把国际气象科
学上的新成就编选教材,使同学们在学习进程中知识日新月异,
以此培养广大学生具有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勤奋的经历
涂长望老师出生于汉口市的一个职业宗教家庭,父亲是传教
士。他生于1906 年10 月28 日.他7 岁进教会小学, 14 岁考入
教会办的武昌博文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考入教会办的华中大学。
于1926 年转入上海护江大学(也是教会主办)攻读科学科,主
修数学、物理、化学,也选修地理学。护江大学有一位著名的美
国地理学家,名叫葛利石(著有《亚洲地与人》和《欧洲地
理》).涂老师受他影响很深,产生了对地理科学浓厚兴趣扩: 1毕业
后,他曾回博文中学任理科教员,于1,930 年10 月(时年24
岁)赴英国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经济地理.次年9
月又转入帝国理工研究院专修气象学。
涂老师在帝国理工研究院时,专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在当
时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已形成了英
国的沃克、苏联的牟尔坦诺夫斯基和德国的鲍尔这三大学派.他
们在丰富的天气图分析基础上,对大气环流长期演变的规律性进
行了概括,从此奠定了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基础.涂老师师承沃
克教授,并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进行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年迈的
英国导师非常喜欢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所以肯把自己的研究经
验,尽量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涂老师研究中国的情况,写出了具
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中国雨量与世界气候》.后来这篇论文,收
录在英国《皇家学会论文集》中.这在英国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
涂老师在英国留学期间已经开始长期天气预报这项研究工
作,回国以后继续研究,于1937 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中国天
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这篇
论文是根据沃克教授的理论进一步结合了中国的冷暖和旱涝同世
界各国天气的关系,特别是同三大浪动的关系提出了一些预报方
法。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长期天气预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开辟了前途广泛的三度空间的申国气象学
30 年代的气象王作者,都重视气团和锋面的研究,而涂长
望老师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东亚气团进行全面研究,对气圆的
分类提出了新的看捻.他认为“气园的标准实例之具有代表性比
仅研究平均情况为好”,以往的天气分析,只是根据地面的气象
要素推测高空大气的状况,即所谓的间接高空天气学。涂老师从
全世界的气压分布来测定未来东亚的天气趋势和利用高空资料分
析中国的气团,开始对我国大气垂直结构有了了解,使地面两度
空间分析发展到了三度空间分析,开辟了前途广阔的三度空间的
中国气象学.
爱国民主教授
涂老师出身于宗教家庭,而且一直接受着教会学校的教育,
但是他反对教会的精神椒锁.在英国留学时,他参加伦敦进步中
国留学生组织的“反帝救亡大同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又积极支持学生“一二·九”运动,并被选为北平(京)文化救国
会的理事.来浙大以后,他劝导学生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研
究,不要参与三青团等的活动0 1943 年他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
学任气象学教授,同时又在上清寺美军总部工作。他利用在上清
寺美军总部办公的机会,参加市区里的各项民主进步活动,同时
通过接待美国专家,向国外宣传中国的民主运动。不久他参加中
华自然科学研究会,该会中的梁希、播寂、金善宝等也都是爱国
民主人士.潘革臣是新华日报社负责人潘汉年的堂兄弟,所以他们
常常相约一起去化龙桥新华日报社参加时事庵谈会,并相识r 郭
沫若、柳亚子、金仲华等民主进步人士,还听过周恩米的形势报
告。1945 年他和一些进步的科学家参与发起九三学社,并当选
为中央理事兼秘书长,后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壮大
民主运动的力量(他又被推选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同年年
底,他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去英国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科学与人类
福利会议”,他在大会上发言谴责原子战争,并号召科学家团结
起来,利用科学为人类谋福利。他是浙大除费巩以外的另→个奔
赴重庆的民主运动战士。
1946 年,涂老师随中央大学回南京任教。在南京又积极参
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并向学生
们作“民主与科学”的讲演。这时九三学社等进步组织都被南京当
局认为非法而被取缔了。在1947 年底他立由金仲华介绍进美国
大使馆新闻处担任编译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 -面摘译引起美
蒋矛盾的文稿, 一面又把有利的进步消息向外界传递。直到南京
解放前夕,他和潘寂、梁希等的名字都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
中。于是他们被迫离开南京,绕道香港,最后到达r 北京城。这
时的北京已经解放了。
同志友谊深
涂长望i艺师在气象科学上的卓越成就,是雪可帧第→个发现
的.涂老师在伦放帝闵理I: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出于对空可
锁这样一·位德高望璋的前辈科学家的信赖,中断了博士学位的攻
读,毅然回归祖国服务。回国后壁画了梢所长又在气象所中对涂长
望委以重任,尽量发展他的才能。在《竺可桢日记》中有的工多处
提到“长驾”名字,都是对他成就的赞美,从中也可以看出空校长
内心的各悦民涂老师在浙大, I:作非常努力。他从广西宜山再迁
遵义的途中,贫病交加,仍然舍不得离开浙大。在遵义他以身作
则,鼓励学生们发奋学习,以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都是他
与生校长相丘信任有关。在抗战胜利时,些校长把自己应该去参
加的国际气象会议(这是巾同第-- 」次被邀请参加的国际气象会
议)改派徐老师前去参加,可见涂师在空校长心目中的地位了。
涂长骂老师对待雪校伏这位气象界的前辈,也一直执弟子
礼。后来他去重庆,参加了进步组织,还不忘记空校长;他写信
给校长,爱他签名也参加巾国科协。
徐老师自己是一位卓越的气象学家,但是对空校长在气象学
上的成就t ·分佩服.雪校长在1931 年提出了中国第一幅《中国
气候区划阁》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所重视。徐老师在1936 年发
表了《rt1 因气象区域》- ·文,对中国气候区域的划分及各区的特
点提出了新的改进意见,把空校长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涂
老师的许多论文,都经空校长看过然后发表。在学术上他们二λ
配合得非常契合。
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首任中央气象局长,从此他把全部精力
投入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去。当时需要大量高级科技人才,他写信
给他在海外的学生,如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浙大校友叶笃
正、谢义炳等,鼓励他们尽快回来参加祖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青
年气象学家如顾震湖、顾均禧、宋和国等受他们的影响也都毅然
返回祖国。老师还写信给在香港皇家气象台工作的浙大校友周恩
济等,要他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此外他自己还举办了许多期的
训练班,亲自讲课,培养业务人员,这些人员中有许多派赴朝鲜
前线,为空防和海防tr 下了不朽战功。
他关心人民,特别重视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质量。1954
年长江中下游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但是由于预报及时,使
沿江各地政府重视防汛,结果使洪峰安然渡过每个地区,这对当
时人民真造福不浅.他领导全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工作极其繁
忙.他常常废寝忘食曰:夜不断工作,但是他像空校长一样,对科
研工作还是一直不肯放松,总是设法抽出时间对中断了的科研再
重新继续研究。他的《中国气候纲要》一书,就是利用工余时
间,与校友欧阳海、张汉松合作而编著成的.这本书对青年气象
学家业务上的提高,作用很大0 1958 年他的脑干瘤发展了,但
他还是在青岛主持气象学会理事会的召开.青岛回来,走路都失
去平衡了,但他知道上海气象台“测雨雷达”刚新装,就执意要去
察看.他拄着拐仗颜颤巍巍地硬撑不屈地爬上了30 米的凌空缺
培,这种顽强戴力真为随行者惊叹. ” { ,
此后不久他住进医院,由于脑子’自压迫视神经,右眼已看不
见了.于是他在右眼镜片上贴上一张白纸,利用左眼写字.一封
长达三千五百言的“建议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其中
内容包括观测、预报、通讯、资料、云雾物理、海军气象和农业
气象等等各个问题都涉及到了的临终建议.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
燃尽了自己生命的最终火焰所发出的光0 1962 年6 月9 日涂老
师在北京逝世,终年56 岁.竺可桢副院长在《追念涂长望同
志》文上,高度评价了他的毕生成就.
(以上自吕东明、毛汉礼、张则恒等先生和华东师大胡焕庸数授提供大
量资料,由上海浙大校友会副会长杨竹亭执笔揭写)
在气象科研上的卓越贡献
涂师学识渊博,在气象科学领域里涉猎很广,语如中国气团
与锋面,中国气候分区、海洋环流和中国降水同温度的关系.远
东大气活动中心,地形对贵州天气的影响,中国气候和高空气候
等等,都具有高深的造诣。这里仅就他在海气相互作用和二卡世
纪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精辟见解,简要介绍如下:
(一)关于海气相互作用。20 年代,德国学者瓦克
(G.T.Walker)发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祷动和南方涛动学说,
成为提期天气预报有影响的学派,奠定了海气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今天,海气相互作用仍是地球科学中一个卡分活跃的课题,也
是影响大型天气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园子。三大祷动中的南方
祷动,应用最广,它是从低纬热带洋面上气压的季节分布和温
度、雨量变化而得到的,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一
种大尺度大气量的周期性变动现象。由其导致的“厄尔尼诺”,就
是产生异常天气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南方祷动所以重要,
在于它是促使“厄尔尼诺”发生的一种先兆,它实际反映了全球低
纬度大气与海洋间大型坏流长期变化的一种重要特征。大范围地
区的气压变化,好象水里的起伏浪潮一样的波动,所以标志南方
涛动的二个热带海洋站点的气压变化,可以反映全球地区的天气
气候变化。
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937 年,涂师就卓有运见地提出三大涛
动与中国天气气候异常问题。根据当时有限的气象资料数据,他
系统地分析了三大涛动与中国各季温度、雨量、气压变化的相关
关系,从而论证了我国1931 年大涝和1934 年大旱的天气气候背
景,把中国天气与全球天气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不仅在当时是
先进的,而且,在目前国内外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实践中,
仍然是主要的预报思路和指导思想。
(二)关于“温室效应”。在28 年前,涂师在病榻上撰写《二
十世纪气候变暖》的文章,于1961 年1 月26 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上,文中列举大量事实,正确地论证20 世纪初,世界气候明显
趋于变暖的事实,并呼吁科学界要重视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对
策。“温室效应’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科学上的热门课题。
1986 年7 月,英国公布了一份由电脑计算出的地球气候变化
图,从那份科学测定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去一百多年来以及
今后→个时期内的地球气温变化。地球南北半球,从本世纪初以
来,温度逐渐升高,变暖了。其中变化最突出的两个时段, NfJ
1920-1940 年和80 年代初。
在当时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未十分注意的情况下,涂师排除病
魔的严重干扰,敏锐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
害,呼吁我国应及早采取对策。
1988 年7 月,在多伦多国际大气会议上,联合国世界环境
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说:“我们的地球正在发烧
哩!”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失控使
用,枫累了大量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自18 世纪以来,大气中
二氧化碳已增加25% ,预计今后50 年还要增加30°/o:,根据联合
国环境专家收集的资料预测,今后30-40 年中,“温室效应’将会
使温度升高1.5-4.5℃.这将会导致海冰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
并可能淹没沿海低洼地区。“温室效应”将在,→定程度上打乱大气
环流秩序,会使全球气候出现紊乱反常,导致降水、风云层、洋
流等关键可变因素发生变化。
在我国气象台站网建设上的贡献
1982 年6 月9 日至10 日,中国气象学会和涂师生前友好科
技界代表王淦昌、潘藏、金善宝等学者,在北京举行“纪念涂长
望逝世20 周年大会”.与会同志都认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有二个
转折点.其一是30 年代,空师可帧任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所长期间,奠定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其二是解放以后到
涂师长望1962 年逝世前担任中央气象局局伏的f.儿年间,涂师
长望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筹划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
展。首先是打基础,那就是着手大力建设新台站,开展新业务。
他提出了“分区建设,集中领导”的建站原则。1956 年6 月,我
国气象情报和天气图分析向世界公开广播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强
烈反响。fl 本、英国、冰岛、埃及、芬兰、墨西哥等国纷纷来
函、来电祝贺新中国气象事业取得的成就。日本一个气象职员工
会来电说:“在贵国辽阔的土地上直到边境的每个角落,完成了这
样充实的气象观测网,是史无前例的伟业。”他们并对以涂局长为
首的中国气象工作者的努力表示敬意。截止1982 年2 月初为
止,我国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2000 多个,无线电探空站102
个,卫星云图接收站63 个,酸雨观测站30 个,本底大气污染观
测站1 个,有了这样密集的气象台站阀,才可以进行天气预报、
气候分析、气象科研、气象教学以及开展公众服务和有偿专业服
务等。
狠抓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预报
我国从1951 年起,首先在上海公开发布台风和大风警报。
1954 年中央气象局通过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气象部门认
真做好气象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重点是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
警报服务工作。涂师在当时业务工作+·分繁忙的情况机密切注
视灾害性天气变化。记得1956 年6 月2 日,浙西山地出现了百
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6 月4 日,涂师亲自给我打长途电话,询问
t:海中心气象台如何发布这次预报、警报的,我据实汇报了我们
发布这次警报的来龙去脉和同浙江省气象台的电话会商经过等。
过了」;二辰,由捻师亲手签发给我的一份电报,要我,1.HP2;,;杭州拜
访i:管浙江省气象台的省委农村工作部领导,征求他们对这次预
报服务的意见。事后我写出·份6 月2 Hi-折回特大暴雨预报服务
的报告。专门向徐师作了汇报,他的这种抓大字不ll -丝不苟的!:
作精神,使我永志不忘。
十分重视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经向上海市人民政府申请和中央气象局同意,上海中心气象
台于1958 年首先从香港进口一部英国马可尼公司生产的3 公分
测雨雷达,目的在于探测台风和强对流天气,为中小尺度天气分
析提供图象信息。涂师对这部在当时国内认为是较先进的设备,
给予十分关注和重视,他多次来函询问该机器的性能及使用情
况,并多次表示要来上海参观。1961 年春,当时涂师己身患重
病,脑子生瘤,连过马路也要人搀扶,我们对他的病情感到忧心
忡忡。约在1961 年4 月的一天,我接到中央气象局的电报,说
涂师要从汉口乘轮来上海参观马可尼的雷达。我当时真是喜出望
外,认为他的健康状况好转了。谁知他在别人扶持下来了上海,
走路还是东倒西歪的,但还坚持要乘电梯去了30 多米高的铁塔
上,察看霄达天线工作情况,我不得已陪他上了铁塔,他高兴地
说:“我完成了一桩心事,亲眼看到新中国气象部门第一次使用了
气象雷达,也可以说我们气象现代化的开始吧!”他这一番语重心
伏的话,深深扣动了我的心弦。因为自从1945 年雷达开始应用
到气象业务后,雷雨结构等图象信息不断出现,开创了中小尺度
天气分析的先河.在当时,我国雷达气象学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
10 多年,现在国内也使用了气象雷达,怎么不令忧国忧民的涂
师为之高兴呢?
(以上由束家鑫撰搞.束家鑫.中科院上海台风研究所所长,
浙大史地系40 年代毕业生)
《涂长望教授》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