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永兴的大学生活
@吴光林
我年己花甲,现在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王作。在我成年以前
的岁月中,有六年是在我诞生地一一杭州度过的;以后六年
(194命一1946)在贵州湄潭度过。湄潭无疑是我第二故乡。前六
年我还处于孩提时期,记忆很没;后六年我正处于上中学和大学
的成长时期,也正是风云突变的抗日战争年代。背井离乡,远在
云贵高原的湄潭,在良师益友的教导、帮助下,艰苦紧张γ 奋发
向上的学习生活哺育我成才,使我终生难忘。1944-1945 年,
我从浙大附中保送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一年级是在湄潭永
兴场位读。
永兴是距湄潭20 公里的一个小集镇。全镇只有短短一条
衔,两面是房屋。浙大一年级分部的校舍主要部分设在镇上两座
会馆一一江馆和楚馆内。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的腐
败,滥发钞票,法币贬值。浙大师生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生活相
当艰苦,衣食住行皆倒退了半个世纪.穿的是土布衣,一套浙大
附中毕业时美国蓝卡其(又称“罗斯福布” ①)制服,远比今天穿
呢西装还难得,逢年过节才穿上身。吃的是“公费”餐,一桌八
人,早餐常是稀饭、黄豆,中晚餐是两碗油盐不足的素菜,只有
月底和逢年过节,伙食有节余时才打牙祭吃肉。到街上去吃一碗
“脆烧”(目11猪油渣)的绿豆粉,加上一点辣椒,狼吞虎咽,远比
今天杭州知味观的片儿川或小笼汤包鲜美可口。住的是楚馆两侧
( j “罗斯性i布”是干当时间际上放济中国青年而捐赠的一种蓝色斜纹布.
和进门二层楼的厢房。一排通间双层木床,约有30 人位,与火
车上硬席卧辅相仿。但窗子没有玻璃,只用桑皮纸糊在窗板上,
涂上桐油以避风雨。晚上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用t世纪古
老的桐汹灯照明。出门没有电筒,靠竹箴火把照明。从湘潭到永
兴没有汽车,也无自行车,全靠步行。从湘潭到遵义没有班车,
靠过路货车搭“黄鱼”(重金向司机求惰,超载搭车)。翻车之
事,时有所阅。行走没有球鞋、套鞋、皮鞋,除了自家傲的布鞋
外,有时穿)在鞋或布条鞋,冬季雨雪天则穿笨重的钉鞋。学习没
有笔记本、}医墨水,要自己用毛边纸钉本子,用染料泡成墨水。
洗衣没有肥宅,用茶子饼泡水代替。打桥牌没有牌,则剪硬板纸
绘制并涂桐泊,又厚又硬,玩起来“拍拍”地响。没有钟表的人很
多,以点香来计时。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除靠公费吃饭外,也
借助抄写蜻纸等进行工读维持生活。
但是,这样困苦的条件下,因有开明的空可帧校长主持校
务,坚持爱国求是校风及任人唯贤的方针,不树党立派,曾聘无
党派进步教攫任训导长。也不计较留美、留欧、留日和未留学
的,只要有真才实学,校长都礼贤下士,招聘来校, 一视同仁。
对进步师生尽力加以保护,免受国民党迫害,因此有志青年纷纷
来考浙大。浙大师生身居陋室,弦歌之声不绝,民主之风盛行,
科研硕果累累,教育人才辈出。如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
奖金获得者一一李政道博士,其大学一年级即求学于永兴,比我
高一级。当时的许多毕业生都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中坚。抗日战
争时期的浙大被誉为“东方剑桥”,成为浙大校史上声誉最高的时
期。
虽然当时学习生活如此艰辛,但教学质量仍达到很高水平。
除了大体以报考学生1 / 10 的比例择优录取新生外,还设置了先
修班,培养入学考试成绩略有差距的青年,学习一年及格后再录
入- ··~年级。新生入学后还要经过纯别考试的筛选。一年级所修课
程的学分,有一半不及格的退学, I I 3 不及格者留级。当时留
级者不少,尚有少数退学的。课程中尤其对英语要求甚严,记得
我们那·届人学后英语进行分组测验。不到58 分的则编入补习
班补习,补习及格后再修一年级英语; 58-59 分的算及格,编
入C 组; 60-62 分的编入B 组; 63 分以上的编入A 组,按学
生的水平分班学习。不少课程,如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
学、微积分等都用英文原版教科书。记得植物学用的是Holman
& Robin 编Genenal Botany”,化学用Darning 的“ General
Chemistry'',以锻炼学生阅读原版书的能力。英语教师用英语讲
课,有的保如植物学、动物学,教师也常用英语讲,培养学生的
听力。所以解放前浙大毕业的学生, 一般都能顺利阅读英文专业
书刊。对中文也重视,要学习古文,评分也很紧。由于认真培养
文字基础,为以后学生教学、科研和任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农学院一年级课程除英文、中文外,还有体育、植物、动
物、地质、微积分、伦理、三民主义等。
一年级任课教师一般都很有教学经验。如一年级分部主任由
储润科和钱宝琮两位教授轮流担任。储润科教授讲授化学系、农
化系和化工系学生的化学课;钱宝琮教授讲授理工学院学生的微
积分,上课不带教科书,能熟记全书章节内容和习题。钱先生解
放后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一级研究员。讲授动、植物学
的是王凯基讲师,现为复旦大学教授。教农科微积分的是周茂清
讲师,现为浙大教授。教中文和英语的分别是薛声震讲师、胡哲
敷教授和宋雪亭、冯斐、成章讲师、费培杰教授等。教化学的是
张启元讲师。他们现在均为老教授了。教师们认真教学,既循循
善诱又严格要求。如周茂清老师课堂讲解清晰, j寅算熟练。由于
学生太多,没能批改作业,但他坚持每周测验一次,督促学生不
仅必须课后勤做习题,还得学会“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使学生
得益不浅。又如王凯基老师为农院及生物系学生讲授植物学,生
动有趣,条理分明,吸引住全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教室虽昏暗,
坐位也拥挤,但谁都不愿脱下一节课。再说实验课,王老师亲自
指导训练、我们仔细学会生物学绘图, 一丝不苟;不符合要求的得
重画。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训练在我们以后学习专业课中起的很
重要的作用u
学习之余,不忘国事。学校民主气氛甚浓,墙报常出,五彩
缤纷。课余没有电影、戏剧、广播等娱乐,则打球,玩桥牌,吹
策笛,拉胡琴等自娱。没有宽广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宿舍也很
挤,教室又昏暗,则常去街上茶馆就坐,清茶一杯,葵瓜子一
碟,边学习,边讨论,边品尝。讽刺国民党的“茶馆小调”就是那
时学会的。
人世沧桑,转眼已过43 个春秋。猖狂一时的日本帝国主
义、腐败的国民党,都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陈迹。但我们对永
兴的大学一年级生活的怀念却与日俱增。许多为我们付出辛勤劳
动的老师都已退休,有的如两位分部主任已先后作古,但他们亲
切教导的音容面貌至今历历在目,我们记忆犹新。当时艰苦奋斗
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祖国四化建设中贡献力
量.
志谢:本立承钱熙同学修改补充。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