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名城遵义
.顾时希
我是1940 年初在农历春节前夕,来到j j’这个坐落在黔北的
重镇,开始新的生活。
当我第一次踏上云贵高原,登. l:遵义师范校同后、-群山岗之
巅时,只见|眼前山峦起伏,遥远多姿。翘计地眺,夭高二低。这
高原风光是久居平地的人,过去无法想像,也是无怯享受的。我
顿觉心胸开澜,视野扩展。仿佛人长高了,群山变小了.
人的记忆是一卷奇妙的软片。·→些不愉快的镜头、平庸的片
断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褪去了颜色L 而一些美好的景象和
最艰苦的处境会像嚼橄榄一样,愈嚼愈津津有味。贵州在当年是
一个贫癖的省份,是人称“天无三日睛,地无二尺平,人无三分
银”的苦地方。遵义在黔省县属较大城市,但无像样的工业,居
民甚至连电灯也未见过。我们这批初到的大学生,也引起居民们
的注意。因为我们一部分同学住在新城何家巷, 一部分同学住在
老城遵义师范.白天夹着书本满城跑。我们晚上用桐油灯作照
明,专心致志,弦歌之声不断。在“倒孔运动”中,列队上衔,高
呼口号,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我是学电的,信奉科学救国的道理。然而在山城,要想用
它,谈何容易.斯大在校长丝吁锁和电机系主任王国松两位师长
的领导下,依靠全体师生的团结一致,将学校仅有的一些电机设
备,辗转千里,从杭州经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终于运到遵义安
家落户。在湄江之槟,架起茅屋,装起了柴油发电机。每次做实
验,呼呼之声震惊遐迹。逢到j校庆或节日,还要邀请当地父老乡
亲光临参观,汇报学习成果,传播科学的种子。当然,这些设备
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十分简陋,毫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些简
陋设备杯哺育出了百千学子。这些学子有些已经是国家栋梁,今
日担负着“上天入地”的艰巨任务。
分别山城已经四十余年了,往事时在萦怀之中,而今遵义已
经发展成一个工农业并重、轻重工业并举、各业兴旺发达的现代
化城市,闻之不胜雀跃。据最近曾到过遵义的老同学讲,找遍全
城,寻不到何家巷旧址,真是旧貌换了新颜。但愿今后能!日地重
游,找回那失去的童心,重温那古朴清谆的民风;也瞻仰党的遵
义会议旧址和今日蓬勃发展、雄姿辉煌的新建设。
(本文作者: 上海纺织工业局高级工程师,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忆名城遵义》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