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时期浙大在遵义的学术活动

回忆抗战时期浙大在遵义的学术活动
施载义 顾明训!

我们以十分欣喜的心情阅读了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关于《浙江大学在遵义》征稿的启事,尤其是拜读了苏步青老师倡议写稿的手书。这亲切的嘱咐,一下子把我们的思想引回到年青时在山城遵义求学时期的情景中去.离开学校已四十多年了.这些
年来,且然没有机会重游旧地,但是在那国难时期的艰苦岁月
中,在生校长和老师们教导下,孜孜学习,弦歌不辍,以及对那
里风土人情的回忆,却一直作为我们一生中珍贵的经历而心向往
之,每当面i刊或电视里出现遵义的画面时,总是以惊喜的心情,
争睹为快,并在谈论中感到留恋和带来满足。在我们脑海中,对
湄江、泪水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尽管那时的生活是清苦
的,但是记忆却始终是甜蜜的。
真是恨不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追忆回来。然而毕竟已四十多年
了,回忆只留下无数个片断,要想联缀起来都成了困难了。但
是,尽管远不够完整,仍可从中窥见昔日学习动态的一斑,反映
出在“求是F 校风的熏陶下,师生们如何同仇敌f气,共赴困难,追
求真理,力图振兴,在艰困中乐而不疲的上进精神。
浙大酌治学风气是严谨的,而学术活动的空气却是浓郁而又
十分活跃酌。除了正常授课之外,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学术活
动。浙大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很多教授常根据当时科技
发展介绍新的知识,有时则追溯我国的历史文化,讲解其继承与
发展。因此,论述范围可说包涵古今中外,门类广泛,很多命
题,论证精辟,深入浅出,极富于启发性。台上循循善诱,台下
全神贯注,不仅使听讲者扩大视野,而且更起到开拓思路、触类
旁通的深刻影响。当时已是抗战多年,师生们生活十分清苦,绝
大多数学生靠少得可怜的贷金供给伙食。女生们只有点咸菜佐
餐;男生们食量大,时常供不起菜,只有白饭。但是在浓厚的学
习气氛中,精神食粮却很丰富,所以同学们安之若素,勉度时
艰,大有“- -擎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之概.这段时期的学术活动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学术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并利用一切时机开展
活动。例如;
1.每星期一的纪念周,请专人作专题发言,包括时论、科技
成果介绍等。竺校长曾多次作过时事评述,费巩教授曾在讲台上
抨击时弊.此外又如介绍最新的杀虫剂D.D.T 分子构成及其性
能等。
2.星期日讲座,如1944 年5 月7 日,苏步青教授讲授“张量
(Tensor Calculus)数学”的起源、定义及其内容,这是当时不久
前爱因斯坦得格罗斯曼之助而曾采用的。
3.各种纪念日的演讲,如( 1944 年)竺校长曾在尊师运动
时作了《孔子哲学与战争》的报告。
4.其他如各种讨论会、座谈会、通俗科学讲座、专题讲座,
以及暑期讲习会等等。当时多数在校学生家乡沦陷,流亡来内
地,假日无家可归,或因路途遥远,化不起昂贵的路费,所以整
个假期都在校中度过.而教授们也不像平时那样忙碌,因此,每
逢此际,学术活动就更加频繁.记得从1943 年开始。发展为正
式举办暑期讲习会.此后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到1945 年,进
而成为文、理两组,各订自己的计划,学生可任意选择参加,可
惜我们离校无法细述了。
二、浙大的“求是’精神表现在学术活动中具有浓厚的民主空
气。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是本校的教授主讲,讲完
就进行讨论。这里只举出几例: 1943 年8 月暑假, 一次有关修
养问题的讨论会,由梅光迪、杨耀德教授主讲。梅讲《历史上之
不妥协精神》,杨讲《私德与公德、》。学生到会约80 人,教授7
人,会议开了整个上午,讨论热烈。对杨谈到的道德标准,应以
人群、社会为前提的主张多有赞同。讨论并涉及导师问题等。
1943 年7 月讲习会的《我国战后首都问题》,竺校长从天、地、
人、物四个方面加以评论, 主张定都北京;黄尊生教授则从历
史、文化方面考虑, 主张定都武汉。这个问题因早在二月份学生
自治会就组织过-→次座谈,所以与会者多有成竹在胸。他们两位
发言后,又有师生多人发言。会后更多的人到宿舍里还辩论着。
又如1944 年夏,笃校长讲过《战后和会中我们应捷的几个原
则》,约200 人听讲,讲完后梅光迪、胡刚复、顾谷宜等教授都
提出了不同意见和看楼。竺校长的民主风度,令人崇敬,处处为
我们树立良好的典范.这不仅是启迪,思想,同时又培植了认真求
实的传统作风。
三、关心国家大事。当时正处于外御强敌的关键时刻。学校
当局随着时局的变化,因势利导,教育大家从全面观察形势,认
清敌人,正确对待自己,并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这方面曾举办
过多次讲座,如1943 、1944 年暑期活动中,陈乐素教授先后讲
《日本问题》、《日本军阀与日本国民》,吴光杰主任讲《欧洲战场
之展望》,生校长讲《战后中国国际地位与应有政策》等等。此
外,还举办过宪政座谈会,由顾谷宜教授介绍《英美宪能》。另
外还请过某专员讲《中国地方政治问题》等.除了教授们讲横
外,学生自治会又曾举办《战后中国问题座谈会》,会上由雪校
长讲《战后中国国民性之检讨》,张其附教授讲《地理问题》,顾
谷宜讲《经济问题》,各谈20 分种后又讨论国都问题。这些活
动,使同学们在求学中时刻系身于国家前途,不甘沦亡,立志图
强。所以一旦国家需要,则投笔从戎者有之,劳军服务者有之。
平日则刻意学习,以期振兴国家,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意志。
除此而外,同学们对当地人民也较关心,有的深入生活,体察民
间疾苦。记得在一次义卖画展中,就不乏反映这方面的作品。其
中有一幅图画“卖炭翁”,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画中生动地描绘一
个当地农民模样背负薪炭挣扎叫卖的情景,并题着:“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句,观者无不动容,流连不忍离去。
这充分流露出作者对贫苦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旧社会现象的不
平。
四、富于启发性的学术活动,成为我们获得书本外知识的另
一个丰富源泉。每学科的讲演,使学生不固于本专业学科的小天
地,吸取不同养料。而尤为不可多得的是这些辅导极富启发性,
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例如:电机系主任王国松教授,历来以讲
课生动、析理透彻,为学生所推崇。记得他在1944 年初一次学
术活动中,讲述“对偶原理”(Principle of Duality),以极其引人
人性的哲理和科学论证,讲解了应用对偶原理在科学研究中简化
了难题的求解。他指出电学中电压( V)与电流( I),电阻
(R)与电导(G= 1 IR);电容( C)与电感( L),倒电容
(S= I IC)与倒电感(r =上),串联与并联,短路与开路,克希L
霍夫走律中网(mesh)与结(junction)等等的对偶关系,并推
导公式引证其对偶置换规律,把复杂的计算简化,迅速求得正确
解答,使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奥秘和对应关系,有了深刻的印
象。沈尚贤教授在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不久,即讲述雷达原理及其
在英国实际应用中准确探测德国怯西斯来袭的飞机群位置,从而
机动调度自身存限的空军力量,集中抗御敌人,保卫英国本土和
人民的功绩。当我们一年级时,朱福奶教授在永兴讲解电视原
理,使大家对这一新事物获得了系统的概念。在遵义时,吴征铠
教授讲“放射物理”。丝吁锁校长在1944 年讲《二-f -八宿考》,上
湖数乎年,广引博证,精辟地引证了我国古代对夭文学方面的观
察记载成果,使大家不仅对祖先在夭文学上的贡献产生深刻印
象,并对当今的科学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他在《历史上星座之
变迁》以及另-一次关于天体的讲述中,从《三字经》的:三光
者,日月星; 三才者,天地人, 一直说到宏观宇宙,把听讲者的
视野和思路一下子带到太阳系、银河系等等以至整个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的宇宙万象中去,越发激起大家对自然规律和科学探索
产生无限的向往。机械系主任钱钟韩教授的讲课,经常都是精辟
地抓住每一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实质问题及其演进转化过程,从而
把理论与实践二者紧密结合,远远超越了书本中刻板内容,使同
学领会到科技进步历程中,事物矛盾的发展及其转化的因果规
律。他在关于热幅射(Heat Radiation )研究的讲座中,独特地
运用“镜像怯”( Mirror Method),论证解诀了当时国外学者们
研究论述的文献中,若干理论对实验所得的某些不同结果无法说
明的问题。在他关于“生物的力学”(原题已记不清)的讲横中,
抓住生物界里许多司空见惯而又从未被人注意思考的问题,说明
千万年来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各种不同生存条件中不断进化,
存优汰劣的问题。妙语联珠,奇趣横生。使学生们理解到如何注
意观察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从活的事物中学会认识和考虑解决
问题。这种富于哲理的深入观察,科学的分析方泣,使听讲者受
益无穷。有些事例,至今还略能记得,例如:从人的一对眼睛与
某些动物长在头部两侧的不间,说到视角问题和形成思维上三度
空间与两度空间概念的差距。从四足动物的内脏(要害部位)处
于坚强脊梁与胸肋的庇护下免受外来侵害,而直立的人体内脏暴
露形成易受攻击的薄弱环节的缺点,谈到l 腾出两手得以进行劳
动,两者相衡,所得远远超过所失。又如从树木生长的例子,说
明其各部位功能及力学作用,如植物的根茎深扎地F 向四处蔓
延,既平lj T吸收更多水分与养分,而本身处F最安全、不易受外
来侵害的地位,同时又成为地上粗大躯体的牢固基础;树校生长
向梢头逐渐变细,符合强度应力悬臂梁的力学理论和省料原则,
其与树杆分枝部位的困弧倒角,贝JJ 符合弹性力学原理;至于起光
合作用的绿叶,当环境适宜时繁茂生长,而不利时则枯萎脱落,
减少树木养料消耗。叶挺与树枝的联结,方式的奥妙之处是能牢
固生伏输送养分,秋冬又自然萎落。当狂风来l恼,危及树木本身
时,则首先落叫·断校,减少风阻力,以保存主体等等。这种在恶
劣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牺牲次耍的局部而保存生命的能力,是在千
万年自然斗争中赖以延续生存的要诀,为工程设计中提供良好的
借鉴。·堂讲演中,以大量事例昭示听众,使懂得如何从周围事
物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此外,在另一次讲演中,从材料品种的发
展,性能的改进,必然导致设计理论、模式、方格的变革,从秦
砖汉瓦一直谈到j新型材料塑料工业及发展前景等。许多事例,几
十年来日益证明其预见的合理与准确性,这种思想方法,指引了
大家从现实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探索发展的途径。
除了理、王科讲座外,文学方面也同样有丰富的内容,如谭
其辘教授关于封建制度在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影响,诸葛般老师关
于我国戏剧发展沿革,生、旦、净、末、丑等的起源考证,以及
京剧巾舞蹈、唱、念表情方式,道具的利用和诸多因素揉合无懈
的艺术特点的论述,使我们对东方艺术精粹的欣赏有了进一步提
高。至于农学院和理学院的活动,则因我们不在湘潭,这里就无
从举述了。
至于国外学术交流方面, 虽因战争限制,但校内也利用机会
延请来华学者演讲。如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HrJ 曾到校作报告;其
他尚有美国专家介绍汽轮机发展近况;美国交通运输专家来校介
绍美国直升飞机的利用、发展情况等等。
另外、还庇提到的
除了工读JJ民务外,由f生活清苦,为了求学中生活所需,不少在
课余担任匀地小、小学教师或家庭教师,以收取微薄的补贴(后
者也有义务的)。多年中这种大量教学和课余辅导,无疑有助于
当地启蒙教育和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与当地加深了多
方面的感情联系,影响广泛,也是不应忽视的。
以上例举几方面的梗概情况,反映了当时思想生活的丰富内
容。在艰难的物质生活环境里,旧社会中达官贵人,投机取巧不
乏其人,他们或飞黄腾达,或大发困难财。但是,在学校的学习
环境里,‘· 求是”学风的熏陶下,同学们绝大多数都-f -分注意品德
的培养,做到贫困不移其志,不屑钻营,不追慕奢侈的物质享
受。在国家危难中,毫不自卑,更不自馁,满怀朝气,立志进
取,并在师生阅.同学问和民众间产生了深厚感情。这种亲密无间,患难共助的关系,特别在1944 年黔南危急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抚今追昔,使我们无限怀念这段生活,同时也从心底里感谢和怀念当年教导我们的老师和多年生息于斯的山城。我们特别珍视这段回忆,而更珍视的是指引并鼓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持之以恒的“求是”精神一一我们所引以自豪的浙大精神。

(本文作者:
施载义,水电部东北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顾明训,吉林省电力试验所研究员
两人都是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