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翼先生传略

黄翼先生传略
黄章铠

先生姓黄,名翼,字羽仪。祖籍福建省同安县西炉衬,后移居厦门市鼓浪屿。其先祖务农,至其父廷元复初公才以实业崛起于闽南。
羽仪先生生于1903 年11 月8 日。5 岁能文,有神童之称。13 岁到福州参加清华学堂考试,全省考生3000 人,以名列前茅得中,从此就读于清华七年。20 岁毕业,考取公费留学, 在南京东南大学进修一年后赴美,时为1925 年。留美期间,先后在斯丹福大学、耶鲁大学攻读心理学,共五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 年归国,应聘为国立浙江大学教授,为当时浙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此后一直在浙大任教,直至1944 年10 月18 日逝世子贵州遵义,终年41 岁。
羽仪先生为我国早期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有专条记录其成就。朱智贤教授在他所编《儿童心理学》中则说:“解放前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上贡献较大的是陈鹤琴,其次是黄翼。”
羽仪先生是德国完形派心理学三大祖师之一的考夫卡(Kofuka) (时在美国为客座教授)与当时美国儿童心理学权威格塞尔(Gesell)的传人。20 世纪初,心理学受到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影响,逐渐脱离了原有纯哲学的体系而向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靠拢。完形派心理学是当时多方采用近代科学原理解静心理现象的新兴学派之一。先生致力于从生物学、物理学角度研究心理现象、重视观察和实验,强调通过科学实践把不知的东西变为知,强调排除前人成见,反对想当然,充分体现了完形派心理学的治学特点。先生虽治完形派心理学,但又主张:“每一学者都有任意选择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学术思想且有不同,但往往殊途回归,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为发展某门学科做出贡献。”其主张、其方法无论在当时,在今天,应该说都是颇为可贵的。
先生读书时在学术上已有所建树。曾对业师考夫卡完形心理学中儿童解释异象问题有所阐发,对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儿童物理因果思想说有所订正。回国后,为了有一个观察、研究及实验的园地,在浙江大学教育系创办了培育院,招收幼稚前期
之儿童入院培育,开国内风气之先。培育院是幼儿教育的场所,更是科研的场所.院内教师除了要按卫生心理的原理对幼儿实施
教育外,还必需按日观察、记录孩子们的活动.而浙大教育系选修儿童心理的学生,更是每人必须到那里选定一个孩子,对之作
系统的追综观察和记录(培育院活动室后面有一暗室,可在里面观察儿童而不致被儿童发现,以保证观察材料的不受干扰性与真
实性)。1939 年发表的报告《浙江大学教育培育院》,对这项工作有所总结。
先生还悉心从事实验心理的研究,在杭州时开始创建心理实验室.抗战期间,条件极差,先生仍坚持请浙大机械系帮他制作
简易的实验仪器,研究不息。先后写出七篇实验报告,辗转带至美国发表。
先生不幸早逝J 生逢战乱流离颠沛。然在短短十余年间,已发表专著五部论文、实验报告近二十篇,未竟稿与资料更多。其
工作之努力,成绩之卓著,可见一斑,
羽仪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浙大先后开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
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等课程;是当时少数能将国外材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人文科学教授之一。先生讲课善于抓
住每门学科的要点,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同学共同讨论,使同学通过独立思考认识问题的本质。先生思维敏捷,口才出众,讲课娓
娓动听而又条分缕析,层次清楚;旁征博引却又紧扣中心,重点突出,时或近取巧喻,阐明歪理;时或亦庄亦谐,发人深思,竭
尽启迪思维、诱入堂奥之能事。真是“采取艺术手段,阐述科学原理,教学方怯可谓独到”。在指导论文时,先生只指路,不包
办。无论是设计实验,总结规律都是诱导同学自己想办法。然对得出的结论则反复核实,认真审阅,务求精确, 一点也不肯马
虎。每个学期都接受同学们的邀请,向浙大学生会作大型的学术讲座,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先生认为,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培养儿童完美健全的性格,必将事半功倍。他主张儿童训导
不能以减少成人麻烦为方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道德、法律标准来判定儿童的行为,而要注意其心理原因和顾及儿童健康成长
的后果。他相信教育家的任务,在于扶助儿童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一一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一一使他们有良好的习惯,中和的性
惰,常态的兴趣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他主张培养儿童自己观察、认识、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重视儿童的创造精神。譬如幼儿画画或捏橡皮泥,他主张只给材料,让孩子自己爱怎么画怎么捏,就怎么画怎么捏,教师只在看到孩子作品中有十分明显的错误时才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错处,自己改正.
羽仪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实验园地里,同时也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弟妹子侄,均曾受益不浅。早在羽仪先生在清华读书时,每年暑假,当羽仪先生回家后,鼓浪屿的荔枝宅(黄宅)就成为一个秩序井然的假期家庭学堂.上午,他教弟妹侄女国文、作文和写字;下午,如果天气晴朗,就领弟妹等绕该岛作半圈游.这在当时的鼓浪屿传为佳话,至今故旧仍有能道之者。1980 年,先生的侄女黄墨谷出版了专著,告诉同为鼓浪屿人的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大夫。林大夫说:, “你现在能够著书立说,应该感谢你祖父和叔父(指羽仪先生)对你的培养。鼓浪屿没有第二个家庭的儿童有你们那样的幸运。”比羽仪先生小卡四五岁的幼弟黄琢齐,幼时对家人有反抗行为。羽仪先生当时已在浙大工作,假期回家省亲,听说有关情况后对他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给以热情的鼓励,并在征得父亲廷元公的同意之后,把他带到杭州读书。琢齐先生回忆说:“这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四哥不但教我做人的道理,他更给我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在马来西亚工商界及华人社团服务30 年,要是对社会有些小贡献,都是四哥所赐0 ,, (黄琢齐先生现为马来西亚知名贤达,获丹尼斯拿督两项爵位)。
羽仪先生从不用强制手段矫正子女的缺点。他的小女儿是“左撇子”,在羽仪先生耐心引导下学会了用右手写字和吃饭;他的儿子小时怕黑,先生就送他一把“斩妖剑”让他到黑处去“斩妖气“妖”当然没斩到,但孩子怕黑的毛病却改掉了。羽仪先生更善于信手拍来教给孩子们活的知识。他带孩子上山采集树叶作标本,教他们植物分类;晚上纳凉,他教孩子们认星星,给他们讲牛郎织女,讲蛮火虫为什么会发光;黄昏散步,他讲日头为什么会落下又升起,晚霞为什么会五彩缤纷;为什么先看到远外修水车的人的斧头落下然后才听见响声,而山谷为什么会有回音…··等等。
羽仪先生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他更是一位爱国的、正直的、不谋名位、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由于学习优异,获博士
学位后,耶鲁大学要他留校任教,他认为自己是公费送出国的,应回国为祖国尽力,放弃了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1937 年,耶
鲁大学再度来函延聘,当时羽仪先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动态,曾准备出国。正在这时,日军发动了对我国的大规模侵略。困难当头,羽仪先生决心与祖国共命运,毅然打消了赴美的想泣,留在烽火遍地的祖国。他受浙大“求是”校训影响甚深,他常说:“做人要讲道义,重然诺,知廉耻、辨是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沈有乾教授说:“翼兄......事无巨细,悉凭是非曲直,加以评论,不顾权势利害,亦不顾世故人惰。”贝时璋教授说:“羽仪先生为人耿公严正,明辨是非,他屡次被推选为参加校务会议之教授代表。在会议上往往秉公论事,以理服人。
浙江大学校务之改革,优良学风之形成,羽仪先生起了积极作用。竺校长屡屡称道,认为是‘不可多得之英才’。”羽仪先生关心校务,然写竺可桢校长多次请他当系主任时,他却婉谢了;当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多次来电,甚至不远千里派专人从厦大所在地长汀到遵义面请先生出任文学院院长时,他也谢绝了。竺可桢校长在先生题世之日的日记中说:“论羽仪之不可及,不爱钱,不怕死,余勉强自制,几乎抚馆一锄也。”陈建功教授在先生去世后的来信中则说:“浙大又少了一个正人君子.”
先生逝世后,其夫人林涟女士秉承先生一心为了科学进步的遗志,于1962 年4 月将先生的遗著手稿、藏书、卡片及未竟稿全部赠送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曾辟“黄翼先生研究专室’陈列j ;并来信告知家庭:“在最近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即将出版)和教育心理学中,都曾引证了黄教授之著述。”
在生活中,羽仪先生也是一丝不苟的。在杭州时,一次他让夫人代他买回一件实验用的小器具,价值两元。回家后发现发票上写的是两元两角,原来那两角是商店给采购者的例行佣金.先生当即要夫人回去重开发票.为了退回那两角钱的发票,自己却倒贴了四角钱的车钱。
先生交友忠诚,与人会无不出自肺腑。初交往往觉其过于直率,日久则感其心胸坦荡。虽说为此偶也得罪人,但却也因此在同事中、学生中,甚至为他治病的医生中获得了→些深交、至交。其中不少在先生逝世后仍为黄家的挚友,数十年交情不减。应该说;先生确实是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耿介的优良传统的。
羽仪先生博闻强识,多才多艺。他在儿童心理学上的建树,生时已为中外学者所共认,而先生从不以此自矜。除心理学外,他还兼攻生物学、物理学。先生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也是他的所长。酷爱文学,对中外名篇名著常诵读再三。性潇洒,爱音乐,会拉小提琴、手风琴,尤精于七弦琴。不但对西乐乐理颇有心得,且能用以印证于古乐,曾亲自为七弦琴制《漓江红》乐谱,随身带- -本《一百零一首》的歌本,在厦门、杭州、遵义都常常用它教弟妹子侄唱歌。先生还喜欢做木器活儿,工作之余,常常以之作为休息的手段。爱下棋、打乒乓、溜冰、游泳、放风筝,唯对烟、酒、麻将牌无缘。
先生性风雅,提倡美育,酷爱山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就常常带弟妹、携夫人、子女,和友人一起去探幽寻胜。鼓浪屿的笔架山头、杭州的西子湖畔、宜山的龙江边、遵义的城头,到处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
闽南潮州一带人士,大都爱喝功夫茶,先生于此道尤精。茶叶,要乌龙名叶;茶具,要宜兴红泥;水要清泉,火需文净;甚至煮水也有讲究,以刚刚起小泡为佳(叫做“蟹眼”,指水泡的大小橡螃蟹的眼睛).茶泡好后,低斟没酌,凝神属目,领略其回味,自称这是天下之至乐。
先生性绳挚,事父母孝。对弟妹友爱而循循善诱,对子女慈祥而教导有方.其夫人林涟女士出自闽南名门,端庄明慧,是当时受“五四”影响的新女性之一。先生与夫人在北上读书时相识,遂相爱。1924 年在上海由郑振锋先生证婚,结为永好。夫妇优丽情笃,二;卜年如一日.夫人为了让先生专心于科研与教学,承担了全部家务管理工作,灯下为先生抄写书稿,为先生先审阅新到的书刊。西子湖畔,她与先生共听灵隐寺的晨钟暮鼓;莫干山头,同赏飞瀑流泉。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大由杭州而遵义,前后搬了五个地方。每次搬迁,公私均蒙重大损失。教授们生计日益艰难,先生泰然处之。当时成都、重庆都曾有报酬较好的职位等先生去工作。先生由于与浙大感情特深,不忍离去。而夫人就悄悄典钗嚣钮11以维持家用,尽量不给先生增添麻烦。先生对夫人也关怀备至。为了不让夫人费事,放帽子必按位置;为了不让夫人挂心,迟国家必事先通知。先生工作时专心致志,但一听到夫人搬重物的声音必起身相助,可谓体贴入微。郑宗海(晓沧)教授悼先生诗曰:“南海一才子,西湖双璧人。现潮银月里,望旭精云层。. i顷搁频迁日,模糊迭送春。锣If钗看尔罄,薇藏保吾真”。对先生和夫人,是很好的赞誉。
先生逝世后,夫人以一·弱女子,毅然承担了抚孤的责任。曾抱病工作,更曾为子女的教育四处奔波。含辛茹苦,凛凛然一身兼严父慈母之责,终于将子女一个个培育成材。夫人姓林、名涟,然在先生逝世时坚贞自誓,在自己的姓前冠以“黄”字,从此一直以“黄林涟”自称。以至后来认识夫人的人,不少都以为她姓黄,名林楼,而不知“黄”实为夫姓。
羽仪先生豁达坚忍。病发初期,他只是常感消化不良,后来愈演愈烈,终至眼疾、胃疾并作。遵医嘱到重庆检查,发现已是胃癌晚期,且己扩散。这时先生己自知不治,但极为镇定。回遵义后,仍!可革电文致电英国友人,以求新药,背城借一,聊尽人事。后症状急转直下,知必不可免,即夷然处之。说: u天实负我, 三·-i-年寿命,吾将焉索。”弥留之际,要夫人将最后剩下的一包“大红袍”和一包“水仙种”泡出对饮。一饮而尽之后,即辞世。先生临终,托孤于竺可桢校长及费巩、贝时璋、郑晓沧、黄尊生诸教授。费巩教授不久遇害,其余i者公一直对先生遗孤关怀备至,照顾布加。先生的子女在夫人的抚育与诸教授的关照下均健康成长,长女宁而毕业于浙江大学,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次女段而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为农牧渔业部教育司处长;子章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汕头大学副教授。其孙辈亦多为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生。先生子孙大都学有专长,能继先生遗志为祖国服务,亦堪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先生遗骸初唐于遵义城南湘江之畔白马洞之阳,后移至杭州万松岭浙大墓地,现安葬于杭州,j 钱塘江畔的南山公墓。
羽仪先生一生事业,始于杭州,终于遵义。出处是浙大,归宿亦为浙大;尽瘁于浙江大学,也尽瘁于教育科研事业,是抗战期间直接间接为国家、为民族尽瘁的正直知识分子之一。
魂兮魂兮,其将永存于湘江之畔、三空六桥之间乎?

(本文作者:汕头大学副教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