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葆仁教授
.中国化学会
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及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
员、中国化学会前常务理事、理事、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中
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中共党员王碟仁同志因病于1986 年9 月12 日在北京逝
世。
王葆仁同志、1906 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26 年毕业于东南大
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33 年赴英公费留学,
就读于伦敦大学帝国学院,两年后成为化学方面在英国获得博士
学位的第→ 名中国留学生0 1935 年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H.Fischer 教授之聘,赴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任客籍研究
员。1936 年回国后,应聘同济大学筹建理学院并担任院长。
1941 年至1951 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并曾兼任化学系主任及教务
长等职。1951 年后至逝世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
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副所长。
王德仁同志出自清贫,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思维清晰,
勤于实验,成绩优异,不满二十岁就读完大学。留校任助教时,
经常阅读国外学报与做实验。每当读书受到启示肘,就做实验来
验证,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成为在国内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先
驱。I-929 年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从此,王碟仁同志
t去年未离开过实验室,不论工作怎样繁忙,每日总要抽出几小时
动手做实验,数十年如一日。习以为常,从未间断。1933 年应
试中英庚款赴英留学考试,在千人应考者中名列榜首,才华出
众。抵英后,当把国内已完成的丘篇论文送交导师时,颇受赞
赏。从而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在短短两
年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并通过答辩。这说明王夜仁同志当时已具有
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娴熟的实验操作技术。归国后,刚满而立之年
的玉在某仁同志,就出任同济大学第一任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
任,实际上也是在被德国人所把持的当时的同济大学中第一个中
国人当院长。他的才干深受同行与学生钦佩,他的许多精辟见解
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经常强调教育要独立自主,并一贯提倡理论
和应用并重。在当时的逆境中,王碟仁同志这样刚直不阿、旗帜
鲜明,实为难能可贵。日寇入侵后,困难深重。1941 年应竺可
帧校长之聘,任浙大化学系主任。当时国民党腐败,物价飞涨,
民不聊生,学校经费拮据,王藻仁同志、多方设怯筹建实验室,便
利学生实习和教师研究。他们曾以破庙为实验室,用木炭妒代替
酒精灯,以两个煤油桶上下提水作为冷凝用水,将电动油泵改为
孚摇以作减j五蒸馆及真空过滤等等。即使在这种条件下,王藻仁
同志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以身作则,亲自动手进行研究工
作.当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赴浙江大学参观访问,看到
实验条件那样的简陋,而他们却这样艰苦、顽强的工作,使他深
为感动.更值得颂扬的是王藻仁同志二十余年的执教工作,不论
环绕怎样艰苦,但他始终率领全系师生潜心教学,弦歌不辍.他
以精练的语文、秀丽的书法、条理清晰而又饶有兴趣的讲课,把
学生引人那富于变化却又总是生机勃勃的有机化学领域.他从不
无故训斥学生,但当他出现在黑板前,教室立即鸦雀无声,大家
都全神贯注地跟着他的思路奔驰,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学
生的崇敬。他日夜辛勤,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成就,坚持进行科学
研究,使自己始终处于当代有机化学的前沿.他讲课内容丰富新
颊,对有机化学的发展了如指掌,讲课内容每年都有新的充实,
常讲常新,而且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提出自己的见解,又启
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受学生的欢迎。他是第一流的教授,有口皆
碑。他培养出的学生逾千名,其中不少人是任重攻坚的栋梁之
材。他桃李满天下,茧声于海内外,为培养我国化学人才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成立,王藻仁同志被调至有机化学研究
所工作。开始仍从事有机化学研究, 1952 年国家交给有机所两
项军工任务:有机玻璃与卡普隆(今名锦纶)的试制与工业化数
据。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下,以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和
冷静的逻辑推断,他勇敢地在中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事业,毅然
接受这两项任务。他与年轻人一道,边学习边研究,不到一年就
试制出中国的第一块有机玻璃和中国的第一根“尼龙-6”纤维,
取得了卓著的科研成果。为了从对国计民生有利和求得更好的发
展环境, 1956 年王藻仁同志带领有机所的高分子队伍,集体迁
入北京新成立的化学研究所。迄今为止,高分子力量仍不失为化
学所的主力部队。这与王苍苍仁同志当年的领导、开拓密切有关。
毛碟仁同志两次参加国家科学规划的工作,负责制定“高分子与
重有机合成刊这一重点项目的规划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
科研规划等‘他是我国高分子科学创业奠基人之一。这两个规
划,对我国尚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王藻仁同志为我
国的高分子事业奋斗了三卜余年。我国高分子科学从50 年代的
空白发展到80 年代的兴旺景象,不能不忆起王德仁同志作为开
创者主要一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科技大学成主后,他是第
一位高分子化学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人才。为了
使我国高分子科学走上国际舞台,他曾率团出访苏联、捷克、日
本、美国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直至晚年,他仍以有病之躯,筹
划j组织,甚至抱病主持国际性的高分子学术会议,可以说对我国
的高分子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在高分子的科研、生产、教育、
推广、出版、普及各个环节上都熔化着王碟仁同志的播种耕耘与
劳动结晶。
于.碟仁同志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曾历任学会理事、常
务理事、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高分子通讯》主编等职务。
从化学会创建初期,直至他逝世前夕,都积极支持和领导学会工
作。解放前他曾为《化学通讯》撰写文章和筹备组织年会。在抗
战期间,他过着极俭朴的生活,但却分两次向学会交纳了二百银
元的永久会员会费!解放后,他在本职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
仍然卡分关怀与具体组织了学会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工作与从
事科普活动等。自1954 年开始,由王苍苍仁同志倡导组织的每两
年举行一次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已举行了
12 次。1954 年的会议,不仅是我国高分子科学草创初期成果的
检阅,也是全国高分子力量的初步聚集,其意义不应低估.王德
仁同志曾多次表示我国高分子界是团结的,的确是这样,我会的
高分子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好的大集体。
1982 年9 月,当时王藻仁同志风尘仆仆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己
感不适,但他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
报告会”,他对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57 年3 月由王碟仁
同志创办的学报一一《高分子通讯》,至今年已整整三十年。
1983 年还创刊出版了英文版.此刊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了高度
学术评价.令人敬佩的是玉藻仁同志在晚年多病缠身肘,仍然奋
力疾书,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大量资料与积累的丰富经验,挥笔写
出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反应》巨著,受到了学术界的重
视.更可贵的是1985 年8 月24 日在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年
的大会上,将此书的稿酬与平日节余的人民币一万元捐赠给中国
化学会,表示他对学会的一瓣丹心和对我国高分子事业发展的殷
切期望,博得了与会者和广大学术界的高度颂扬.经常务理事会
讨论决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藻仁奖
金”,自1986 年开始实施。我会高分子委员会已评出获奖人三
名,于1987 年10 月在武汉举行的高分子年会上颁奖。王碟仁同
志谢世后,政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
赠,这是王葆仁同志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的又一贡献!
于.碟仁同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而且是一位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王
藻仁同志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他痛很国民党的黑暗腐败,
向往着祖国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学进步师生一
起,积极投入保卫学校和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解放后,他焕发
了革命青春,努力工作,学习政治,要求进步。1955 年向中共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支部提出了第一次入党申请,以后每隔十
年向所在党支部重新申请一次,直至他重病后的晚年仍然坚持申
请,反映了他坚实的信念与坚持不懈的入党要求。抗美援朝时,
王藻仁同志响应党的号召,先后送长子与唯一的女儿去参军,以
后又把次子、三子送往部队.在他的五个子女中,街四人受到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培养与教育,这在一般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也是
鲜见的。王葆仁同志的一生不是平坦的,他经历过旧社会的曲
折、坎坷,也在“三反”、“思改”等政治运动中受到过心灵的创
伤,蒙受过不白之冤。十年浩劫更是受尽磨难。但他从未动摇过
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信念!他始终忍辱负重、辛勤耕耘,直到
生命的最后→息。党根据王藻仁同志的一贯表现,追认他为光荣
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转载)
《怀念王葆仁教授》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