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之创设与其学风及学生生活情形

*此文写于1947年。

钱均夫

此次浙大校庆,因沪杭车辆旅客拥挤,未能及时购车票来杭参与盛典,深为抱歉。忆3月22日,余往谒陈师仲恕,师适在手写求是书院创办之历史,并谓病后体气未复原,复以年高惮于行役,嘱余代表参加讲述求是历史,兹就其文中所未叙及之学生生活情形及当时之时代背景分别报告之。

第一,林迪臣太守兴学之动机

甲午一役,剌激人心甚深,日本为蕞尔小国,中国向抱轻视态度,自经此役后,朝野有识人士,深知国势日拙,国难严重,欲谋振兴中国非从兴学与储才两方面着手不可。林迪臣来守杭州以后,推行新政,约有三端可举,一为策论试士,二为兴办学堂, 三为派遣留学。盖因鉴于八股束缚文教,影响学子智能发展,故就所掌管之东城讲舍,首先以策论试士。当时原有敷文、紫阳、崇文、诂经精舍及东城讲舍五书院,惟所学均属八股文。并创办蚕学馆,以振兴蚕业。林太守复请当时讲行新政之士绅,筹谋兴办学堂,适普慈禅寺因案被封,遂以此为校舍,成立求是书院。一面并在今树范中学原为浙江省立一中之旧址,设立养正书塾,其设施程度,则仿佛中小学兼而有之;求是书院仿佛中学,日后为大学预科之高等学堂相等,而蚕学馆则仿佛今日之职业学校也。
求是书院、蚕学馆及养正书塾成立以后,林太守尚嫌人才不敷应付,乃以省费选派优秀学生赴上海与日本求学,开各省派遣学生留学风气之先。此辈学生,在当时实为一时之选,而其后影响于国事颇巨。

第二,求是书院设施概况

求是书院初办时,招收已就学之秀才,入学者膳宿费全免,并有三五元之膏火费。学生共30名,戊戌新政时,推广而分设内外两院。招收外院学生,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一时应试者极为踊跃。变法失败后,退学者甚众,留者不过十之一二,故陈师尝谓此辈不退学者诚为认识国事力求新学之学生。

庚子以后,办学之议又起,适各省有设大学之拟,当局拟将求是书院改为大学堂,壬寅年,名确立,仲恕师已离校,由劳乃宣先生继任,未及一年,又由陶拙存先生继任。学部鉴于大学堂成立以后,学生颇成问题,乃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将各省初办之大学改为高等学堂。以原任求是书院总理之陆冕侪先生为监督,以后继任者为吴雷川、孙厪才、邵裴子、陈大齐诸先生。

民国元年以后,高等学堂停招新生,在校学生毕业后,遂告停办,直至国民政府成立,始复设大学招生。中间相距15 年,浙江文化因此亦迟缓15年之发展,此种损失,殆难以言语形容者。

第三,教课与教学

当时之课程远无今日之完备。国文、英语、数学为必修课,学生专心于国文者最多,英文教师有时兼授理化、生理卫生。学生无实验,均由教授行之。国文不是由教授直讲,而由学生自行研阅,疑则发问,教师解答,往往有一句钟内教师未发一言者。然学生必须日作札记,每晚呈缴,由教师批改。文课则头班生每逢朔望试作,二班生于朔望与头班生合课外,复于初八日、二十三日加课试作。教授国文者,多为博学之士,如己亥年求是书院聘请宋燕生〈平子,平阳人)先生主讲,养正书塾聘请陈介石先生主讲。宋先生学问德望为海内冠,读书能过目不忘,并谓不独尽阅中国书籍,即大藏经典,亦皆过目。年事虽高,而思想甚新,著有宋平子卑议。学生有
询以既有卑议则必有高议,能假阅否?师谓有之,然斯时尚不许尔辈假阅也。并曾游说李鸿章、张之洞等,欲为国事有所划策,不为所采,退为主讲。某次,见一学生方阅《红楼梦》,问其阅至何处,答云己至某某回,随命其背诵《芙蓉诔》,生不能对,宋先生即自始而终背诵之,一字不乱,并告诫同学曰:“尔辈读书,遇有佳文,须熟记之,则他日行文,方有进境。”又一次,询一生时读《经世文编》,问其每日阅几本,答曰十余篇,师喟然曰:"如此则全书正续两编共有48 册,若干年后,始能阅完,中国书籍,即以全书所载者,浩如烟海,尔辈何时方能读毕。”有某生转问师日必须阅读若干,乃答曰日必三四本,且抽取若干精读之文,而指讲之,一篇不乱,其记忆力之坚强也如此。故宋先生在校未到一年,学生受益甚多,而校风顿变。师所教学,纯为启蒙式教育,非斤斤于占毕者所可比拟也。

第四,学风

董仲舒有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求是学风,窃欲引用斯二语表明之。盖吾国向有立己立人之说,“正其谊”、“明其道”,纯为立己方面着想。而“不谋其利”、“不计其功飞乃为立人方面,应尽一己职责,发扬为人之道,不应沾沾于贪取功利为满足也。回忆往昔在校时,各同学孳孳为学,互以敦品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自笑之,而不以为意。斯时人人必读之书有4 种,即林太守颁发陶拙存先生所编之《求己录》及《明夷待访录》、《天演论》、曾胡文集等书。盖其意即在激发志气,养成民族意识,进而灌输欧西新思想,以谋自力更生。学生中有曾受曾胡李三公影响者颇不少,如蒋方震同学,其在武汉大公报上所写《日本与日本人》一文中,论及中国抗战必须坚持到底,不可中途妥协一节,则与李鸿章于甲午战败单衔请勿与和、授以全权继续作战之奏议所述者不谋而合,由此亦可知蒋氏受李公影响之深。

辛亥革命中,江北提督之参谋长史寿白,提兵攻取南京,浙江克复时之总司令周赤忱,均为求是学生,彼等于功成之后,相率退职。又如同学王维忱,后为高等学堂教务主任多年,亦曾参加国父孙中山所领导之十大革命战役中之萍乡一役,光复后,乃缄口不言其事,此种光明磊落之态度,只知为人群服务为己任,正与董仲舒立言之一意相吻合,故敢以斯二语表明求是之学风。

第五,求是学生在庚子壬寅二年间之活动情形

庚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败绩求和,所订辱国条约,创钜痛深,吾辈学生极为愤慨,乃在校内组织励志社,从事学问修养之功夫。其工作分对内对外二种,大别有二: (一〉举办读书会,规定每周必读完一书,周六晚餐后,向同学讲述,藉以交换知识。
(二)扶助低年级同学求学兴趣之发展。当时校内共分六班,头、二班学生对五六班同学,每周有讲演会及文课竞作。所谓“罪辫文”案,即由此而生,主其课者为史寿臼同学。幸经劳乃宣、陈仲怒、二师之斡旋,消弥于无形,不使康乾年间之文字狱重兴,而史君亦于事前由同学之资助赴日留学。至于励志社在校外之工作约有三种:第一,响应白话报运动。时校内外有志提倡开通民智之士绅,创办杭州白话报,其立论浅近,唤醒民众,打破旧习,同学认为可仿照分送善书例,乃向同学捐款协购分送。第二,并在附近菜馆如太平门外及菜市桥一带地方讲解白话报。凡同学于每星期日有被抽签举往讲解,均须前往,不得辞谢。余亦曾被举往讲述“世界地理与人种”一题,记得曾持地球仪及世界人种图指画说明,昕者莫不惊异有黑人红人之说。第三,改革书塾。先就板儿巷蔡姓私塾,认真教师有新思想.与其立约,改为新民小学,并发给自编教本以代替百家姓与千字文,私塾学生概不收费,教师薪金全由同学集资供给,主其事者为汪曼峰先生。

最近期内,本人阅报见有华盛顿总统诞辰纪念日,驻华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忠告之言云:“中国之敌人为文盲、贫穷、疾病与自私自利四种,首先打倒,方足以资建设。”斯言也,足为吾国现实情形写照。求是同学,曾就此四种敌人之文盲一种,举全力欲扑灭之,而50年来.文盲依然未见减少,其他亦然。而自私自利之风气,恐今犹比昔为甚,诸同学亦必比余更为明白。希腊哲圣苏格拉底斯有言曰:“无知为罪恶之母。”希望诸同学,继余等之后,继续努力,扫除文盲,更继以消灭其他三种敌人。余今日讲述求是故事,仿佛有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之象征,语语不足以动昕,徒费诸同学宝贵之光阴,惟期望于诸同学者,将浙大学风,继求是之后,发扬而光大之。来日方长,任重道远,愿与诸同学共勉之。

《求是书院之创设与其学风及学生生活情形》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