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功勋卓着 一片痴心倾地学——一代地理学大师黄秉维

黄秉维(1913-2000)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广东惠阳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38年至1943年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资源环境的研究,强调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1956年就提出自然地理应探讨地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并加以综合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率先开展地表热量、水分平衡研究,推动化学地理研究。70年代倡导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主持建立了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并推动了河流地貌、水分平衡试验等实验室(场)的建立。80年代以后致力于坡地利用与改良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大坝横跨长江天堑,电能照亮半个中国,万吨巨轮直达重庆,下游六省再无水祸”,宏伟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在向世人昭示着其巨大的效能。如今,当我们回首三峡建设的历程,不能忘记那些为三峡的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黄秉维——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国际着名的地理学家就是其中的一员。
1946年,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没有先进的考察设备的情况下,黄秉维带队考察了长江三峡地区。他们凭着两条腿和顽强的毅力步行2500公里,记录下了长江三峡地区的每一个数据,为水力发电调查、资源研究和长江三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中国人考察长江三峡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直到1992夏天,黄秉维还以八旬高龄的身躯站在长江岸边,对长江三峡的移民问题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用种植“活篱笆”来改善长江流域的坡地条件,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黄秉维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于一身,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让我们再次沿着前辈的足迹,追寻他留下的宝贵财富。
教书育人 桃李天下
1913年,黄秉维出生在广东省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满腹学识的父亲却赶上外侮日滋、军阀混战的乱世,致使生活艰辛。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把黄秉维送到了一家开明的私塾读书,老师除了讲授四书五经外,还按照西方的教学方式开设了数学、天文、地理、化学、历史知识等课程,使黄秉维受到了较早的现代启蒙教育,也比一般的孩子更早地懂得世事艰辛。
当时知识界提倡的“科学救国”,给黄秉维以很大影响,“乃听夕衔枚,痴足奔放”,以两年时间连跳五级,考入了中山大学预科。在中山大学预科学习时,黄秉维最想学的是化学,可适逢中山大学新建地理学系,成绩优秀者还可免收学费。在化学和地理学之间,黄秉维踌躇不已,后来父亲认为他身体荏弱,与其局促于化学实验工作,不如周游名山大川。而且当时的报刊上经常刊登许多外国科学家来华考察的消息,他痛感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研究祖国的山河,于是,毅然地走进了地理系的大门,开始地理学研究。这一干,就是60多年。
1938年底,应竺可桢的邀请,黄秉维来到了浙江大学教授地理。从此,他与浙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为人谦和,拙于言辞,很受同事敬重。为了避免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地理知识时曾经遇到过的理论太浮泛、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缺憾,他除了上课时尽心教授外,还编写详尽的讲义,亲自刻成蜡纸,为学生们一张张地复印,力求将各种地理自然现象融会贯通,并尽量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如重力侵蚀、海岸地貌、土壤分类等。他的地理课生动、形象、充满趣味,受到学生的极大喜爱,有的学生因此而走上了地理学研究的道路。原中科院冰川研究所所长施雅风院士、中科院遥感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鹏院士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回忆起老师在浙江大学从教的情景,施雅风院士感慨地说:“黄先生知识非常渊博,勤奋好学,待人诚恳热心。一次,我对地理学上的一个问题搞不懂,黄先生不但给我做了详尽的解释,还借给我英文工具书看,因为这个问题有一位外国学者详细研究过,并且告诉我这个问题在书中多少页。怕我们查阅工具书有困难,只要学生有需要,都可以随便去他那里查阅书籍。”
陈述鹏院士对黄先生的感受更深,每每忆及在浙大师从黄秉维教授的日子,陈述鹏都感慨万千。他说:“黄先生不但知识丰富,而且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学生都非常喜欢他的地理课,自己之所以走上地理学之路,是得益于黄先生当年的教育。”
潜心研究 赤子情深
中国早期的地理研究,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有人研究气候,有人研究土壤,有人研究植被,有人研究地貌,有的人研究水文,而综合性地理学研究却没有开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末,黄秉维提出,地理应该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他在实际勘测的基础上,编着了《中国地理》,对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的相互关系,第一次做了比较系统、详尽的综合介绍,开创了中国综合地理学研究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可由于缺乏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识,不少地区盲目引种植物、开垦土地,以为可以增产。乱垦荒地,甚至还有人把北方甜菜引种到了南方,这些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区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行全国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才能了解各地都有什么,适合发展什么。于是,综合自然区划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中科院地理所的肩上。当时世界上较多沿用英国的自然区划标准,但它并不适合中国复杂的气候地形条件,其实,在此之前黄秉维就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和《中国之气候区域》,被认为是我国早期的自然区划成果。
1953年,黄秉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始从事中国自然区划、黄河中游的土壤侵蚀与保持、地表热量水分平衡、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华北水利与农业发展、坡地改良与利用、全球环境变化、森林作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工作。黄秉维以渊博的学识、敏锐的眼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6年,在黄秉维领导下,众多研究气候、土壤、植被、地貌、水文等专业的专家齐集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进行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区划工作。经过众多科学工作者3年的野外考察和潜心研究,1959年,黄秉维主编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这是中国第一部最详尽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着。今天我们在地理教科书中经常见到的综合自然区划图,就是黄先生和各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黄秉维提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三个方向,即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元素迁移和转换,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一些外国学者认为黄秉维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发达国家早了30多年。张丕远教授曾说,黄秉维对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的界定为地理学的发展构筑了一个科学化、标准化很高的“平台”,由于有了这个“平台”,自然地理学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依据。
黄秉维的大半生一直在关注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保持问题,并不断地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为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晚年的黄秉维开始研究森林作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他自荐参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的工作,为中国开展全球变暖研究献计献策。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秉维发起组织“陆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陆地系统或地球表层研究、中国土地资源与农林牧副温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资源与流域管理等4个领域的研究内容。
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黄秉维身体力行,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黄秉维在野外非常注意做到“眼到、口到、手到”,注意观察,仔细调查,详细记录。他不仅自己重视野外工作,也经常鼓励学生们要勇于探索,到野外去获得真知。从长江到黄河,从东北的海拉尔到西北的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到海南岛,从内陆到沿海,到处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可以说地理学家的成功是用他脚下的路铺成的。
好学不倦 学者风范
“两条腿的书架子”,黄秉维有这样一个非常幽默的“尊称”。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黄秉维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在与他交往中,仿佛可以畅游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从中获取知识和人生的真谛;另一方面,是形容黄秉维爱书到了痴迷的地步。无论开会、出差,还是赴宴,甚至上厕所,他都要背一书包书,走到哪里,背到哪里,看到哪里。他读书之多,浏览之广,研究之深,为圈中人所熟知。而他读书,不囿于成说,而是结合实践有批判地吸收消化,再锐意创新。黄秉维在八旬高龄之际,还研读西方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书籍,致力于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课题。
黄秉维在他的文集自序中说:“我禀赋平平,却从12岁起,即好学不倦,勤奋逾于常人,屡历云狗沧桑,不改其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说是黄秉维日常生活的写照。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各学科和气候、植物、动物、土壤等各种专业知识,黄秉维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黄先生的学术秘书杨勤业,和黄先生一起工作30多年,朝朝暮暮的相处,使他对黄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每次谈起黄先生,他都充满了敬重和深情。他说:“黄先生工作勤奋,任务繁忙,时间紧促。他的读书时间是硬挤出来的,是放弃休息和睡眠时间省下来的。实事求是、严肃、严谨、认真负责是黄先生一生的治学精神。”
“他是地理学界的泰斗,但却没有丝毫的架子,他尊重师友,虚心求教,是那种‘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恭之士。”了解黄秉维的人都知道,他醉心于研究工作,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早在中国科学院筹备初期,竺可桢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地理研究所,并推荐黄秉维担任所长,但他认为自己只会做学问,“不会管人管钱管事”,复函“拒绝考虑”。竺先生最后只好以情相逼:“如果你不担任所长,我就随你长住南京。”黄秉维只好答应暂任筹备处副主任。后来他硬是被以地理所的所长人选上报,《人民日报》也公开报道了黄秉维被任命为地理研究所所长的事实。对自己的成就,黄秉维说:“从我1930年进中山大学地理学系起,已虚度六十寒暑,成就甚少。本应有尺寸之成,事实上仅衔石填海,徒劳无功。”
在黄秉维家中和办公室里,满屋满眼都是书,杂志报纸四处可见,连他卧室的单人床也被书占据了大半个空间。除去这些东西,就是一些十分简朴的家用物品,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一位院士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难怪香港一位记者曾这样报道:中科院院士黄秉维的办公条件简陋得还不如一位小学教师。
黄秉维在《自述》中曾这样说:“我从17岁起就在地理学这一园地上耕耘,志在为祖国为人类有所贡献。60多年勤勤匪懈,碌碌鲜成,又由于偶然机会,忝负虚名。偶念至此,常深感不安”。
2000年12月8日,黄秉维驾鹤西去。这是中国地理学界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黄秉维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指出的方向和道路,影响了中国自然地理学界的几代学者。黄秉维的地理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推动着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将继续指引中国现代地理学前进的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第44章 功勋卓着 一片痴心倾地学——一代地理学大师黄秉维》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