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1902-2003)
数学家。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1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1952年先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早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其后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形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说起苏步青,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启蒙书竟然是风水书和《水浒传》;他曾经是班级里的倒数第一,却也是继陈建功后第二个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建立了独到的方法,用几何构图来表现曲线和曲面的不变量和协变图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他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把微分几何运用于工程中的几何外型设计,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他为中国数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包括八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所有这些都是苏步青的荣誉,他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
让我们追随大师的成长足迹领略大师的非凡人生。
清贫生活造巨匠 为国立志学数学
1902年9月23日,浙江平阳县雁荡山区一间普通的农家茅舍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接着就传出接生婆惊喜的声音:“苏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个大胖小子!”生个大胖小子在村里确实应该算一件喜事,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大胖小子竟然是以后杰出的数学家、诗人呢?像所有普通的农家孩子一样,苏步青就这样在人们的喜庆与欢愉中出生了。
这个大胖小子在众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从会坐、会走到会说话、会干活。
由于家境清贫,苏步青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在这里他充分体验了自然带给他的乐趣,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苏步青对数学真正感兴趣,源于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的一位教数学的杨老师,是他开启了苏步青探密数学王国的大门。
杨老师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却使他终生难忘。当天晚上,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一堂课让他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他性情中的恒心和意志便表露无遗了,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他从早到晚都沉浸在读书、思考、解题、演算之中,他总是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在本子中,四年时间里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头角,这些付出也为后来在数学领域里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归浙大 “陈苏学派”扬威名
1919年,苏步青怀揣中学校长洪彦元给的200块银元,毅然东渡日本求学。这一去,对他来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苏步青把这件事视为一生的转折点。
经过高等工业学校的四年磨练,到了1924年春天,苏步青成为惟一一位报考着名的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中国留学生。在东北帝国大学的学习,让苏步青的数学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苏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这一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的成果被人们称为“苏锥面”。
留学日本时期,苏步青结识了同在此求学的陈建功,两人本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决心要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和研究艰苦奋斗,在异域共同立下宏志,要为中国创办一个具有现代水平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基地。陈建功先于苏步青回到祖国,来到浙大。他临行前对苏步青说:“你得到学位以后要到浙大来,到浙江大学来。”苏步青获得理学学位之后,不留恋日本大学给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工作,他宁愿选择待遇较低、尚属初创时期的浙江大学,作为他开展数学教学和研究的基地来建设。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建设新办的数学系作出了惊人的努力,付出了许多心血。他和陈建功一起为实现“在20年内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建设成为第一流数学系”而努力!
1931年开始,苏步青和陈建功在浙大数学系分别主持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后来,苏步青在谈到这种讨论班的优点时,谈了三点体会:第一,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学生们必须仔细阅读书籍和最新文献,在阅读中如发现问题,要推敲到底。第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教师在讨论班上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讨论班成为培养英才的一种有效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更可喜的是这种培养模式通过陈、苏的学生们传到各个大学的数学系,甚至不同学科,成为各个大学、各个学科争相模仿借鉴的对象。苏步青第一批学生中的方植德,即是在讨论班的培养模式下而成才的,从浙大毕业后来到厦门大学,也把这种模式带到了厦大,培养出了陈景润这样的着名数学家。
在陈建功与苏步青的努力下,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了国内一流的数学系,陈、苏二人也因为“陈苏学派”而闻名于世。“学数学,去浙大”在国内学子中流行,这是对陈、苏教学的极大肯定。他们两人也在长期的共事生涯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感念竺校长深恩 情结湄潭
1937年10月24日,杭州沦陷,浙江大学全校700多名师生开始西迁。
苏步青在西迁途中,最关心的是系里的图书,一听到搬迁的命令,首先想到的是把教师的图书捆扎、装箱,他每到一地,先检查图书资料有没有遗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路上图书资料没有损失一件,实属不易!
在西迁的道路上,竺可桢校长对苏步青及其家人的关心深深地打动了苏步青,也使得苏步青对竺可桢有了深厚的感激与敬佩之情。西迁路上,竺可桢校长身负重责,却仍十分关心苏步青一家的安全。苏步青的夫人是日本人,在抗战敏感时期,麻烦不断,竺可桢校长想方设法为她取得一张通行证,从而能顺利成行。每念及此,苏步青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到达遵义后,数学系设在湄潭县的姜公祠里。有一天,竺校长对苏步青说:“你不要等暑假回去,将来通过衡阳回浙江这条路肯定行不通,现在还勉强可以走,你赶快把家眷接过来。”苏步青正愁没有搬家的费用,竺可桢校长好像早已经考虑过,忙说:“钱不用愁,学校替你包下来了。”没两天,竺可桢就批给苏步青90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
临走前,竺可桢还对苏步青说,他已经关照在浙江大学沿线管交通的朋友,行路时给予方便和帮助。就是在竺可桢校长的帮助下,苏步青的家眷顺利到达了湄潭。竺可桢知道苏步青的家眷来到湄潭,非常高兴:“这下我好放心了。”苏步青每每回忆起自己和家人团聚的过程,总是很激动,他说:“如果没有竺先生帮助无论如何也出不来的,那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我了,这次搬家是我终生难忘的。”苏步青家人来到湄潭后,因为时局动乱,家里孩子多,所以经济很拮据,苏步青也拿起了锄头种地,来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竺可桢校长来苏步青家看望时了解到了情况,又一次给予苏步青以极大的帮助,堪称“雪中送炭”。让苏步青的两个儿子享受公费生待遇,大大减轻了苏步青的家庭困难,从而使苏步青能更安心于数学事业。到了第二年,竺可桢将苏步青作为“部聘教授”上报教育部,并获得批准,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苏步青一家的生活困难。
苏步青不仅是一位精研数学的自然科学家,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浙大在湄潭办学期间,在苏步青与另一位专攻中国数学史的教授钱宗琮的倡议下,组织了“湄江吟社”。从1943年2月至同年10月,湄江吟社共举办了8次诗会,创作诗词100余首。苏步青在吟社诗会中,先后写了诗词十多篇。他的诗词意境高远、深邃,文字优美清新、流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他有一首描绘家门前湄江之滨优美风景的小诗,足以表现其风格:
门外沧浪水,清流仍濯足。
可怜冷翠微,又隔寒潭曲。
阑数归鸦尽,无言立钓台。
桐影深浅处,明月过江来。
苏步青对湄潭有着深厚的第二故乡情。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批“求是”学人从祖国各地、异国他乡“飞”回湄潭这块风水宝地寻梦访故。湄潭与浙大之间中断了三十多年的感情桥梁再次连接起来了,这其中主要的牵线搭桥人就是苏步青。20世纪80年代末,湄潭县人民政府聚资修复当时浙江大学办学旧址——湄潭文庙,于1990年建成“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并将那时曾与浙大附中合并办学的湄潭中学改名为“求是中学”。苏步青始终关心陈列馆的建设和求是中学的更名工作,并亲自题写了馆名和校牌。为了却重返湄潭故地的夙愿,时年已88岁高龄的苏步青执意要亲自参加西迁陈列馆的开幕典礼,并为此订好了机票。不料足疾突发,无法前行。无奈,苏步青为此写了一封既是祝贺又是致歉的长信。信中说,“五十年前,正当抗日的第四年,浙大师生历尽艰辛,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这一壮举已经载入浙大史册,在湄潭已经留下了宝贵篇章。没有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势,物华和淳朴的人民,就没有浙大的今天。更谈不上浙大‘东方剑桥’的称号了。我作为当时在湄潭工作生活六年的浙大教师,每当回想起在湄潭的往事时,心里总是充满着兴奋和感激。”苏步青在这封信最后写道:“为参加这次揭幕典礼,本人早已做好准备,整装待发。不料足疾复发,阻我西行,万分感慨……”苏步青把未能亲自到湄潭走访当成垂暮之年的一大憾事,足见其恋湄潭情结之深。
在遵义和湄潭的五六年间,浙大数学系在苏步青等人的努力下,数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熊全治、张素诚、白正国等组成的微分几何小组在苏步青的指导下成立了,并取得了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苏步青在微分几何、射影曲线论两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获得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数学大师布拉须凯的赞誉。
难忘浙大 情系求是
从归国到浙江大学任教再到离开浙大去复旦,苏步青留给了浙大无穷的财富,在浙大工作的岁月亦是苏步青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苏步青离开浙大到了复旦,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浙大任教。但是苏步青始终难忘浙大。多少年来,苏步青成了推崇竺可桢办学思想、弘扬求是精神的典范。1989年11月10日,苏步青为《浙江大学在遵义》一书撰写了序言,并赋诗一首:
寄身破寺复何人?眼底江山一片新。
莫道桐油灯影淡,如今放焰暖生春。
1990年3月7日,浙江大学举行了竺可桢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苏步青专程赶到并发表了充满真情的讲话。1993年底,竺可桢校长逝世20周年纪念,有作者写了《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当作者向苏步青求题封面和请其撰写序言时,他欣然允诺。苏步青在序言里深情地说:“这样的好校长,把教授当宝贝,我们怎能不感动呢?当然,我也把竺先生当作知己,凡是他要我做的事,不管情况怎么困难,我都乐意去做。”他认为竺可桢是可以与蔡元培相比肩的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校长。
苏步青在《浙江大学简史》的序言里深情地写道:“我从日本留学回国就在浙江大学任教,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才离开,前后工作了二十多年,担任过教授、系主任、训导长、教务长等职,还有解放前夕,受离校赴沪避居的竺可桢校长的嘱托,和严仁赓等一起临时主持浙大的校务。抚今忆昔,我和浙大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经常怀念那段艰难困苦而又富有朝气的年代。”这就是苏步青和浙江大学的不解情缘。
1992年3月31日,苏步青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特地从北京乘飞机赶来参加浙江大学95周年校庆,并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
九五华诞,求是创新成大计;
万千英俊,攀高赛远显宏图。
在庆祝大会上,苏步青满怀激情地又说:“我还抱着一个希望,就是在本世纪末,我们浙江大学能不能有一位教授,像李约瑟博士那样,去英国剑桥大学参观访问,称赞剑桥大学为‘西方的浙大’呢?”我们深信,苏老对浙大人的真诚厚望,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百年校庆之时,浙大专程去上海请苏步青院士参加百年校庆,并为母校百年华诞题写贺词。据当时去请苏老的朱宝禄回忆,苏老当时十分激动与兴奋,似乎忘记了自己住在华东医院,谈了许多关于浙江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并撰写了贺词:“学府经百年,树校风,钟灵毓秀;伟业传千秋,展宏图,桃李芬芳。”这对联是苏老用心血写成的,是他对母校赤诚之心的写照。
2003年3月17日,东方数学苍穹的一颗巨星陨落了。消息传来,人们顿时沉浸在无限的悲恸之中。3月19日,浙江大学举行“功绩不朽,风范永存——浙江大学师生深切悼念苏步青教授”座谈会,深切怀念苏步青教授。苏步青院士虽然远去,但是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30章 真情寓数学 一生诗——杰出数学家苏步青》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