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省吾
·作者一九四四字浙大史地系毕业,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工作。
芳野
我于一九四〇年经联考分发浙大龙泉分校。分校在浙江省龙泉县坊下,我们称它芳野,离龙泉县城约六华里。龙泉是一个山地县,芳野却是一块肥美的小平原,龙泉分校校舍租赁于当地财主曾先生家。他这所房屋是中式结构的西式楼房,前面为二大口字形,后面连接着二个小口字形,左右两方还有自前到后的一字形房屋。除正厅、左方正房及左边一字形由房主自用外,其余均由学校租用。左厢房为女生宿舍,右厢房为收发室及总务组,右边一字形房屋为男生宿舍,二楼正厅连着后面房屋为图书馆,图书馆左方为教务组及主任办公室,余为教室。靠左边有一大片园地,造有农事房,学校用来做厨房及膳厅。
我进去的时候,分校只办一年级,第二年添办二年级,又在对面山坡加盖教室及教授宿舍。
芳野原是农村,环境清幽,风景宜人,自分校搬来后,经过一番整修,格外妩媚动人。饭后散步是我在芳野二年最大的享受,也是永远难忘的事。我们沿着田塍走,远望落日余晖,近看田边野花,春天听青蛙鼓噪,秋天惊孤雁横空。大家走着听着看着,不用耽心什么,有什么从什么,心境舒畅,无以复加。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进迫丽水,遂西去遵义。一别芳野己数十年,不知此日何俟?每当饭后小步,芳野犹时时呈现在我脑海中。
两位分校主持人
龙泉分校的科系与遵义本校相同,因只有一年级,后来虽有二年级,但未设系主任。分校校务由分校主任郑晓沧担任,教务主任为孟宪承师,他们两位为著名教育学专家,晓沧师讲话很慢,但不管在讲台上或面对面,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他的手中总是夹着书,有时边走边看。宪承师则比较严肃,平时不讲话,上起课来则滔滔不绝。我选过他两门课又一是大一英语,二是经济学。他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英语老师,也是最凶的一个。每次在开始讲课前总有五分钟测验,有时生字,有时文法,有时造句,有时翻译,变化多端。开始时六十分及格,后来.提高到九十分,全体学生虽然为此十分紧张,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因为在他手下有一年实实在在的训练,第二年居然能听懂两位外国神父的课〈一位教法文,一位教西洋通史),用英文笔记。分授在郑、孟两师春风化雨之下,读书风气浓厚,其乐融融。宪承师为何教起经济学米,其中有一段插曲,不妨记在此地。当时分校因僻处山地, 请教员不易,教师也有滥竽充数的。教社会学的,大谈新婚闹房;教哲学的,专讲天主教,弄得大家哭笑不得。郑、孟两师鉴于事态严重,而经济学一课又一时找不到适当人选,只有由宪承师亲自来教。他虽然不专习经济学,但出人意料之外,他的经济学竟轰动一时,教室容纳不下,移到膳厅去上课,仍然是窗口挤满了人。
陈楚淮师与张慕骞师
按照大学课程标准规定,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应选修中国通史,二年级应选修西洋通史,我因主修史地系,加读中国上古史。西洋通史为加拿大人麦金托士神父,中国通史为陈楚淮师,中国上古史为张慕骞师。陈楚淮师系自遵义本校调来,自编讲义,教课认真,我在他那里听来不少关于中国史学界的事,他无疑地是我以后对史学发生兴趣的启蒙老师。可惜他于一九四一年暑期患恶性疟疾去世,第二年张慕骞师顶他的缺,来教我们中国上古史。张师是一位热心教学的老师,他因曾在浙江省立图书馆任过事,对浙江省图书馆藏书非常熟悉,刚好浙江省立图书馆部分善本书及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藏于离芳野约十华里的后山,张师曾领我们去参观此项藏书,此为以后我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一大鼓励。一九四三年夏,日军迫进龙泉,我们西征,慕军事师并未同来,以后也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西征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进迫丽水,威胁龙泉,我适读毕二年级,当时深感与其回家为日军阶下之囚徒,毋宁回去为汉家战地之死鬼,毅然结伴西行。同年六月底自龙泉出发,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于八月底到达贵州遵义本校。沿途幸有各种救济机关及母校校友照顾,虽甘苦备尝,惊险环生,总算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记得自建阳去南平一段,我们分坐三艘小船前行,中途遭土匪拦劫,内有女同学一人,为匪看中,拟虏为押寨夫人,经全体同学跪地恳求,始免于难,至今想起,犹有余悸。经衡阳车站时,适值日机大举袭击,行李零乱,同学奔散,生死间不容发,当时情景尚历历在目。抵达桂林后,我忽染病高烧,经周不愈。当时是,不前进,同行同学路费将尽,如后退,后路已为日军切断,住院治疗,又医药费无着。进退失据,惶惶终日。后经考虑,若病不愈,不进亦死,不如冒死前行。幸至柳州,病情忽然减轻,至金城江而痊愈。我能到达遵义,至今想来,除非神的力量,没有其他解释。
老邮局
遵义街市有老城新城之分。校长办公室、总务处在老城子弹库,教务处,训导处及大部分教室在新城何家巷,女生宿舍在杨柳街,男生宿舍除何家巷外,尚有经历司署及老邮局等处。我住在老邮局。
老邮局在新城十字口附近小山坡上,离何家巷约步行十分钟。老邮局是遵义少数洋楼之一,较何家巷、经历司署为优。我虽后来,能够住进去,完全靠史地系同学之力。在老邮局小楼上住有八九位史地系同学,内有管佩韦为我中学时代的老同学,倪士毅是我在龙泉分校的同学〈他早我一年到遵义〉。记得我抵遵义的当天,佩韦兄特约我去何家巷对面一家面馆,请我吃排骨面,后来我才知道请吃排骨面是当时最隆重的待客方式。住在这房内而现在仍在台湾的同学,只有程蕴良一人。
遵义是个山城,除了一家京戏院外,没有其他娱乐场所。我有时也买一大包葵花子,进去泡上一两个钟头。但是我还是喜欢与同房同学们上茶馆、摆龙门阵。贵州与四川相象,茶馆非常普遍,坐上布躺椅,天南地北的谈,实在趣味无穷。我们这一群人中,以阮文华兄最幽默,他常说得大家人仰马翻。不出去的时候,便在房内吃地瓜,剥葵花子。不过我们吃茶、摆龙门阵是很有节制的,多半在饭后为之,稍作松快后,便各自就位用功。当时遵义没有电灯,晚上看书用菜油灯,一灯荧荧如豆,倒也心不旁鹜。
赵廷傑与杨曦
赵廷傑,一九四四年史组同学,陕西西安人,高大个子,满腮胡子,大家称他老赵。他外貌粗,内心很细,待人接物,温良谦恭。他与杨曦兄也住在老邮局,但与我不同一房间。杨兄浙江杭州人,体弱多病。赵兄对杨兄看护备至,他们两人是我们房间的常客。
一九四三年暑期,杨曦兄忽得头痛病,大家劝他去当时新设立的遵义卫生院看病。不料他去了几天,头痛依旧,神志竟渐渐昏迷,字认不得,同学的姓名也叫不出来了。当时在遵义,这家医院算是最好的了,我们没有人怀疑是否医生用药有误,大家只是心里非常着急,分批去医院照料。我与程光裕兄为一组,整夜不眠地坐在那里陪着他,希望他的病能好转。这样过了约一个多星期,杨兄终于一夜断气归天,同学哀痛欲绝,为他办理丧事,埋葬在张荫麟师墓地附近,并为他出刊壁报哀悼。
自杨兄入院,病中直至死后埋葬诸事,以老赵出力最多,他对朋友可谓礼至义尽。毕业后,老赵回西安,在那里结婚,曾先后任中学校长及教育局局长。大陆变化,迄无消息。
水硐街
读毕中学升大学,我与父亲之间曾有一段折冲。父亲一定要我读工科,且指定读浙大,我的中学老师鼓励我学经济,我自己则对史地最有兴趣。最后,父亲还是依了我读史地系。我对史地发生兴趣自小学便开始,后来读了晓峰师的地理课本,更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由兴趣而对晓峰师发生无上敬仰。一九四二年,我坚决自龙泉西去遵义,要去拜见晓峰师,便是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遵义,我临到决定读史组或地组的关头。管佩韦兄是我中学同学,他那时读史组,竭力拉我读史组,另外同学则劝我读地组。我想西来的目的主要拜见晓峰师,所以决定见了晓峰师再说。佩韦兄便陪我去水硐街,我们刚踏近大门,里门恰好走出一位个子高高的穿长衫戴眼镜的人,佩书兄指点我说,这便是晓峰师。接着,他替我介绍,说我刚从龙泉来,历史课成绩很好。晓峰即当时夸奖了我一番,他说能立志自东海西来参加抗战的,便是优秀青年,既然历史课很好,读史组好了。我的读史组就如此决定。我对这一决定,现在仍感觉愉快。因为这一抉择,不但合我的性格,且合我的志趣。
水硐街是晓峰师寓所所在地,史地系办公室也在同一栋房子内。我对晓峰师的第一个印象是气度恢宏,言词果断。以后听他课,读他的文章,看到他的作风,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崇敬。晓峰师来台后,先后任各要职,他的深远与博大更表露无遗。他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与王安石、王阳明,梁启超前后辉映。
史地学会
史地学会成立于何时,我不知道,一九四二年秋我到达遵义时,便有这个组织。第二年,同学们以为我来自龙泉,行情摸不清楚,把我举为主席。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学会的主席,除为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间的联系人外,还要为毕业同学奔走出路问题,真是不易做。就我所知,史地学会是浙江大学各院系各种学会中最活跃的一个。我们经常举行专题讨论,老师们也来参加。有时举行郊游,认识环境,联络感情。同学们与老师们藉此一组织,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张荫麟师
我到达遵义时,荫麟师已病在床上,但学校选课单上还印有他的“魏晋南北朝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选这一课,因我久已仰慕他的大名,就不加考虑把课填上。因为我是新来的,他把我找去谈话。他住的地方好象在一个弄堂内,一进门是三开间,他住在里面的一间,我走过的二间,地上桌上都是书。我进去时,他穿着睡衣躺在床上,手里捏着书,见我进来,马上起来。经我自我介绍后,他便问我读过些什么历史书,龙泉分校的情形如何。接着,他告诉我,他因身体不好,不能上课,今年的“魏晋南北朝史”,他指定参考书,由同学自行阅读,但须缴笔记。他指定的书有通鉴纪事本末、普书、魏书、南北史、周书生北齐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这一张书单可以吓死人?一年时间如何读得完。他又说,通鉴纪事本末须熟读,要做笔记,其他如来不及,参阅一下也可以。这是我第一次被指定要读如此多的古书。回来后,心里惴惴不安,第二天便去图书馆开始工作。在遵义二年,我读毕通鉴纪事本末,且全部做过笔记,便是得为荫麟师的一句话,以后,我多次去看他,不是与佩韦兄一起,便是还有其他同学在,不过他的病情一天严重一天。那时,我虽不是教徒,我确实天天在祈求上帝保住荫麟师的生命。但终于可怕的一天来临,荫麟师离我们而去。我们全系同学,也可以说全浙大同学,均为他的殒落而流泪。荫麟师葬在遵义城外一个小山的山顶,出殡的那一天,风很大,荒山孤坟,倍增凄凉。荫麟师的墓地,也许很快被人忘去,但荫麟师对整理国史的新手法,及其从理论到实际的作品,将嘉惠后代,长留人间。
史组教授
浙大有两个史地系,一个是文学院史地系,一个是师范学院史地系。两个系的主任都是晓峰师,从来没有分过家。因此名义是两系,实际上是一系,仅就同学的兴趣分为史组、地组及史地组。当时教授阵容的坚强与人数的众多,为全国各校之冠。
史组教授除张荫麟师外,尚有授西洋上古史、西洋近世史、罗马史的顾谷宜师,授中国思想史的钱宾四师,授中西交通史的方杰人师,授宋史、唐史的陈乐素师,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谭其骧师,授中国近代史、史学方法的李絮非师,授中国政治制度史、明清史的陶元珍师,均是一时之选,我们今日犹觉得骄傲。
乐素师系荫麟师去世后来遵义,他是陈援庵先生的长公子,沈潜宋史二十年,对宋史研究之深,见解之高,在国内无出其右。乐素师为人诚笃,他对待我们如子侄辈,爱护备至。他那时与师母及予支住在遵义汽车站附近的楼上,因收入有限,雇不起女仆,师母烧饭,他洗衣。但我们如有所需,不管金钱、书籍,只要我们开口,无不立刻办到。他是我的论文导师,我的论文题目为《宋金外交年表》,学校图书资料不够,他将自己所藏的全部借给我.初稿完成,他不怕麻烦,逐句指点我。今日我稍知搜集资料,执笔为文,完全拜乐素师之赐。
复员后,乐素师数次来南京,每次来,我都去迎接他。记得有一次,他来南京与他父亲援庵先生见面,特地把我带去介绍给援庵先生。在这次机会中,我见到中国史学界中许多闻人。我每次想起乐素师,心里便有点不安,因为我的宋史己抛荒十八年了。过去我国史学界倾向于上古史的研究,有一时期宋史也很吃香,目前台湾受美国的影响,又偏向于近代史。国史中我最感兴趣的,系从宋到清初这一阶段,我立下志愿,想把我的余年用在这段上,离开大陆后,久己没有乐素师的消息,愿再见时,我已有东西向他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