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风雨忆当年
——浙大史地系在遵义
倪士毅
浙江大学史地学系创立于1936年5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万里,历尽艰险,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北部遵义和湄潭,弦歌重续,在今将届五十周年了。
当抗日战争结束以后, 1946年9月史地系师生复员返回杭州,计在遵义历时七年之久。史地系师生在这黔北的山城里,度过了艰苦而又愉快的七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浙大史地系的特点是史地合系,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史地分系者不同。这既有其优点,正如张其昀先生所指出,旨在体现史学精神与地学精神相综合,时间演变与空间演变相结合,使学史的和学地的学生能从两方面的综合或结合中取思想和方法之长;同时又有其缺点,主要是随着地理学方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更深的数理基础,不相适应。当时有一部分师生曾酝酿史地分系之议,到1949年下半年才实现分系。
一、教师阵容
史地系的教授,大部分是国内知名学者。系主任张其昀字晓峰,浙江鄞县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1943年赴美访问并讲学。他是国内著名的地理学专家,也是史地系的创办人,文科研究所所长、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1945年又当上了文学院院长。他学问渊博,史地兼通。他说历史与地理,“一为时间的演变原则, 一为空间的分布原则,两者相合,方足以明时空之真谛,识造化之本原。”他创办史地系的宗旨,也就是这个意思。他开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地理总论”、“人文地理”等。生平著作很多,在遵义时出版的有《中华历代大教育家史略》、《中国人地关系慨论》、《中国军事史》等。
顾谷宜字俶南,江苏无锡人,留学苏联,他是史地系在遵义时唯一的西洋史教授,曾开过“西洋通史”、“西洋上古史”、“西洋近世史”、“希腊罗马史”等课程。顾先生口才很好,讲课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有时夹几句英语,参考书也都是用英文的。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是很有帮助的。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943年来遵义浙大,他是国内著名的国学大师。对中国学术思想史很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如《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当时都是大学用书,在社会上风行一肘。他在遵义讲学时,曾开过《中国学术思想史》一课,听课的学生很多,教室里都挤满了人。他精力充沛,声音宏亮,一连讲几个小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夏天下午第一节上课,大家都不会打瞌盹,听得津津有味。
张荫麟自署素痴,广东东莞人。他是国内著名的史学家,尤精研宋史。他于1937年9月抗日战争发生后,就应浙大史地系之聘,在天目山禅源寺为新生讲史学,不久,离开浙大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又来遵义浙大史地系,1942年10月24日因患肾脏炎逝世,年仅37岁,基在遵义老城南门外插旗山(亦名府后山)天主堂坟地。
张先生是清华大学梁启超的学生,曾留学美国斯丹福大学,研究西洋哲学和社会学。他曾说:“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又说,宋以后的浙东学派,皆兼治哲学与史学。他的学问渊博深邃,是一位纯粹学者。他在史地系开过“中国主古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史”、“历史研究法”等课。《中国史纲》是他的一部精心之作。此外,还有《通史原理》、《宋史论丛》、《论中西文化》等均未出版。
张先生逝世后,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教授曾写悼诗二首,诗云:
朋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
纵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自序江中疑稍激,丛篇劳格定能传。
孤舟南海风涛夜,追忆当时益惘然。
大贾便使腹满腴,可怜腰细是吾徒。
九儒列等曾邻丐,五斗支粮更殒躯。
士贱早知原尔尔,国危安用校区区。
阁君绝笔犹关此,怀古伤今并一吁。
由此可见陈先生对他是非常钦佩的。
陈乐素,广东新会人,国史教授,是国内著名宋史专家。他学有渊源,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专治宋史,他写的《徐梦莘考》、《三朝北盟会编考》两文,史料丰富,考订翔实,为宋史杰作。1942年秋,当张荫麟先生病逝后,他应浙大之聘,来遵义史地系任教,开过“唐宋史”、“中国目录学史”、“东洋史”、“史料学”、“校勘学”、“避讳学’等课,又兼任史地研究所史学组导师,他平易近人、自奉俭朴。在遵义生活困难时,甚至典衣度日,但孜孜于教学相科学研究,热心培养研究生,谆谆善诱,要求非常严格。
谭其骧字季龙,浙江嘉兴人,国史教授,国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1940年春由北平来遵义浙大史地系任教。谭先生讲课谈笑风生,开的“中国历史地理”课,就是那些枯燥的地名沿革,也讲得活龙活现,同学们听得很有兴趣。当时他只有三|岁光景,是系里年轻的教授之一。除教“中国历史地理”外,还教过“中国通史”、“断代史”、“文化史”、“史学史”等课,又主持编绘历史地图。在遵义期间科研论文主要有《播州杨保考》、《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等。
陶元珍字云孙,四川安岳人,国史教授,主要研究明清史,曾开过“明清史”、史料很丰富,还教过“中国政治制度史”。
方豪字杰人,浙江杭县人,国史副教授,他是天主教神父,曾开过“中西交通史”。
李絜非,安徽明光人,国史副教授,开过“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课。
黎子耀,湖南汉寿人,国史副教授,在永兴分校教过“中国通史”课。
至于地理方面的教授有:
涂长望,是国内著名气象学专家,留英博士,曾任浙大史地研究所副所长,气象学、气候学教授,还开过“大气物理”课。
叶良辅,字左之,浙江杭州人,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地形学教授,毕生致力于地质调查和教学工作,足迹遍祖国各地,他对蒙古沙漠地区,研究深湛,著有《瀚海盆地》一书,开过“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等课。
任美锷,浙江鄞县人,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地理学教授。开过“地形学”、“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地理”、“分洲地理”等课。在遵义期间著有《欧洲政治地理》、《太平洋区域地理》、《中国之地形》等书。
沙学浚,江苏泰县人,留学德国,地理学教授,开过“国防地理”课。
么枕生,气象学和气候学副教授,原是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员,开过“农业气象学”。
黄秉维,广东惠阳人,地理学副教授,开过“地学通论”、“自然地理学”、“亚洲地理”、“植物地理学”等课。
卢鋈,气象学副教授,开过“天气预报”、“气候学”等课。在兼任迁来湄潭的武汉测候所所长时,著作了中国第一本《天气预告学》和第一本《中国气候图集》,以及《中国气候概论》。这几本书在解放后出版,成为新中国气象人员的重要学习材料。
严德一,江苏泰兴人,地理学副教授,开过“边疆地理”、“分洲地理”、“经济地理”等课。
王维屏,江苏江阴人,地理学副教授,开过“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等课。
刘之远,河北磁县人,地质学副教授,开过“矿产地质”、“野外地质考察”等课,遵义地区的锰矿,就是他野外实习时发现的。
二、课程设置
浙大文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史学和地学的专门人才,但注重二科的联系性,使学生专精与通识相结合。史学组兼重中国史和世界史,养成学生比较研究的能力;地学组兼重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以充实其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师范学院史地系,则不采取分组方怯,使学生对史地二科有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培养史地兼备的中学师资。
文学院史地系开设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年级不分组,基本上都是共同必修课。二年级起分为史组和地组.现将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课程设置列后:
(一)必修课程:
第一学年
课程名称 学分 组别
三民主义 4 共同必修
国文 6 共同必修
英文 6 共同必修
中国通史 6 共同必修
自然科学* 6 共同必修
哲学概论 6 共同必修
理则学 4 共同必修
*自然科学包括地学通论、普通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或普通理化,任选一种。
第二学年
课程名称 学分 组别
社会科学* 6 史地两组共同必修
西洋通史 6 史地两组共同必修
中国近世史 6 史组必修
西洋近世史 6 史组必修
中国地理总论 4 史地两组共同必修
气象学 4 地组必修
地质学 6 地组必修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或人文地理,任选一种。
第三学年
课程名称 学分 组别
中国断代史 6 史组必修
西洋断代史 6 史组必修
中国历史地理 3 史组必修
测量学 2 地组必修
制图学 2 地组必修
地形学 4 地组必修
气候学 3 地组必修
经济地理 3 地组必修
分洲地理 3 地组必修
凡师范生第三学年须修习本学科的教材教法四学分。
第四学年
课程名称 学分 组别
中国断代史 6 史组必修
国别史 3 史组必修
史学通论 4 史组必修
历史名著选读 4 史组必修
分洲地理 3 地组必修
野外实测 3 地组必修
地学名著选读 4 地组必修
毕业论文
凡师范生第四学年须修习教学实习四学分。
(二)选修课程:
史组:
课程名称 学分 选修年级
商周史 6 三、四年级
秦汉史 6 三、四年级
魏晋南北朝史 6 三、四年级
隋唐史宋史 6 三、四年级
元明史 6 三、四年级
西洋上古史 6 三、四年级
西洋中古史 6 三、四年级
中国哲学史 6 三、四年级
日本史 6 三、四年级
中日关系史 6 三、四年级
英国史 6 三、四年级
美国史 6 三、四年级
俄国史 6 三、四年级
中国文化史 6 各年级
中国经济史 6 各年级
日本文化史 6 三、四年级
历史研究法 6 四年级
法国大革命史 6 三、四年级
小国交通史 6 三、四年级
自商周史至元明史均为中国断代史,本系史组学生必须修足十二学分。西洋上古史与西洋中古史均为西洋断代史,史组学生必须修足六学分。日、俄、英、美诸国史均为国别史,史组学生必须修足三学分。
地组:
课程名称 学分 选修年级
人文地理 6 三、四年级
世界地理 6 三、四年级
亚洲地理 6 三、四年级
欧洲地理 6 三、四年级
北美地理 6 三、四年级
边疆地理 6 三、四年级
岩石学 6 三、四年级
工程地质 6 为工学院开
农业地质 6 为农学院开
农业气象 6 为农学院开
地质实察 2 三、四年级
国际学 6 史地两组三、四年级
太平洋地理 3 三、四年级
澳洲地理 3 三、四年级
地球物理 3 三、四年级
海洋学 3 三、四年级
天气预告学 3 三、四年级
中国气候 3 三、四年级
世界气候 3 三、四年级
大气物理 3 三、四年级
植物地理 3 三、四年级
政治地理 3 三、四年级
地图读法 3 三、四年级
历史地质 3 三、四年级
亚洲地理、欧洲地理、北美地理等属于分洲地理,本系地理组学生必须选习六学分。
三、科研成果
史地系在遵义,虽僻处山城,图书资料条件较差,但师生们刻苦钻研,孜孜兀兀,从事研究,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当时史地系出版的专著主要有:
一、《中国史纲》,张荫麟著,1941年4月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
这是张先生的主要著作,内容共分六章。(1)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2)周代的封建社会,(3)霸国和霸业,(4)孔子及其时世,(5)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6)战国时代的思潮,(7)秦始皇与秦帝国,(8)秦汉之际。1948年4月正中书局出版的又增加了(9)大汉帝国的发展,(10)汉初的学术与政治,(11)改制与“革命”三章,共十一章。
据初版自序中所说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有三点:(1)融会前人研究结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说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参入考证,不引用或采用前人叙述的成文,即原始文件的载录亦力求节省;(2)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3)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
张先生写此书时,往往工作至深夜,勤苦可知。此书不仅有独特的见解,而且文字也几经锤炼,非常粹美,令人读之不忍释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通史著作,惜尚未完成。
二、《遵义新志》,张其均主编。
遵义旧有《遵义府志》,系郑珍、莫友芝纂辑,夙称方志中的佳作。新志与旧志、体例不同,大都为地学著作,其内容共十一章:(1)地质,(2)气候,(3)地形(上),(4)地形(下),(5)相对地势,(6)土壤,(7)土地利用,(8)产业与资源,(9)聚落,(10)区域地理,(11)历史地理。全志由浙大史地研究所各组导师及研究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写成的,约十七万字,并附地图二十二幅。
此志的特点是一部用科学方法编写的地方志,于民生利病尤所关怀,如土地利用、产业与资源等章,对遵义的地方建设,很有参考的价值。
三、《地理学研究法》第一辑,叶良辅等著,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
该书为史地系四年级生教学而作,也可供中学地理教师搜集乡土教材时参考之用,内容共五篇:(一)叶良辅:《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首述演绎怯与归纳总之梗概,次释科学方在去之意义,最后讨论地学方法。作者认为科学精神,不仅有关科学研究,而且大有助于道德的修养。(二)涂长望:《气象学研究法》,内容分为二部,一为略说气象学之性质,一为研究气象所当注意之点。(三)涂长望:《气候学研究法》,内容分六节,(1)导言,(2)研究气候学所应注意的事项,(3)整理气候记录的方法,(4)野地考察气候的方法,(5)气候学发展的新途径,(6)尾语。作者认为气候学过去偏重气候现状的描述,而忽视气候生成之原因,今后应发展动力气候学。(四)叶良辅:《地形学研究提要》,该文泛论地形生成因素、地形分类、地形轮回、地文史、准平面、间成阶段及地文区等。(五)任美锷:《最近地形学发展趋势》,内容有(1)从质的研究进至量的分析;(2)从概括的理论之争执进至小区域或专题研究;(3)从通论地形进至区域地形。
四、《欧洲政治地理》,任美锷著。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
该书以地理学的立场,说明欧洲各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书中取材尤注重一国或一区域的主要特点。内容共有十二篇:(1)欧洲之位置及其在世界之重要性;(2)欧洲之自然环境;(3)英国之国家经济与世界市场;(4)荷兰之治水工程;(5)回北欧之地形及其与军事之关系,(6)北欧诸国之富源及其与欧洲国际政治之关系,(7)欧洲工业之枢纽一一莱茵河区域经济地理概论;(8)苏联之自然环境与最近经济建设;(9)中欧高山区域之地理景观;(1O)地中海区域之地理环境及其对国际政治之影响;(11)西班牙内战之地理背景;(12)巴尔干问题之地理基础。
著者在自序中说编著此书的目的有二:一为使一般读者对现代国际政局之推移有进一步的认识;一为供中学与大学欧洲地理教学之参考资料。
刊物方面有:
一、《史地杂志》
《史地杂志》创刊于1937年5月,为双月刊。内容专刊历史和地理的论文,在杭州时曾出版第一卷一、二两期。后因抗日战争发生,浙大辗转内迁,暂停出版,直至1940年9月在贵州遵义复刊,继续出版一卷三、四期、二卷一、二期,共计出版两卷六期。
该刊创刊的目的,据《发刊辞》中说是“阐发新知,微贡所得”,以及“继承精神之遗产,发扬固有之光荣”。该刊内容有论著、新书介绍、附录等,第二卷二期为《太平洋战争讨论集》专辑,1942年3月出版。内容有张其昀的《太平洋战争之新战略》、沙学浚的《太平洋战争之地理基础》,任美锷的《太平洋问题之回顾与前瞻》,黄秉维的《太平洋战局前瞻》,涂长望的《空军在现代战争之地位》等。
二、《思想与时代》
该刊于1941年8月1日在遵义创刊,每月一期,由浙大部分教授联合昆明西南联大(北大、南开、清华)及成都、乐山的部分教授创办的,编辑部设在遵义浙大文学院。在遵义期间(1941.5-1945.2)共出版四十期,后因抗战胜利复员迁回杭州之故,停刊年余,至1947年1月在杭州复刊。
该刊创办的宗旨,据张其昀撰写的《复刊辞》中说:“特重时代思潮和民族复兴之关系”,其目标是“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具体的说,就是融贯新旧,沟通文质,为通才教育作先路之导,为现代民治厚植其基础。”该刊撰稿者大部分是国内知名学者。抗战时期,发行遍及西南各省。
三、《史地研究所丛刊》
又称《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浙大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成立于1939年8月,内分史学组、地学组、气象学组、人文地理学组。1946年改称为史地研究所,并增设人类学组。
该刊是史地研究所各组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号为《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1942年12月出版。其中汇集了张其昀的《序言》、竺可桢的《徐霞客之时代》、叶良辅的《丁文江与徐霞客》,方豪的《徐霞客与西洋教士关系之初步研究》、《徐霞客先生年谱订误》、林文英的《江流索隐》、任美锷的《〈江流索隐〉质疑》、《读徐霞客游记忆浙东山水》、黄秉维的《霞客游记中植物地理资料》、谭其骧的《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发现》、方树梅的《大错遗文霞客自滇归年之贡献》、王维屏的《徐霞客之故乡》等论文共十二篇,该丛刊共出四期。
史地教育研究室于1939年9月成立,该室主任张其昀,副主任任美锷。主要任务是以传播史地学术之最近贡献,改进史地学科之教材教法;搜集专题研究之参考资料;编制史地教科之图书设备,在遵义时除编篡史地书籍外,曾出版石印史地教科挂图五十幅。
浙大附设遵义测候所。
遵义测候所设在协台坝当时子弹库所在大宅的后院,作为浙大附属小单位,一方面供学生实习,一方面每天作地面观测四次,正式纪录并按月统计报送回家气象部门。由气象学家涂长望指导建立,由史地系学生作为工读负责日常的观测。观测场地内有百叶箱(内装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雨量计、日照仪、测云杆(云速,云向)、风向风速仪等,在当时是一个二等测候所的设备。这个测候所一直坚持到浙大迁离遵义(是随校迁离还是交了当地不详),使遵义有了相应年数的气象纪录.史地系1945级高材生史以恒在读三年级时就利用遵义几年的观测资料研究著述了《遵义的气候》,着重研究阐明遵义地区多夜雨的气候特征(可惜史以恒未及毕业,在选读物理系课程期间患肠结核症病逝于湄潭)。
此外,在遵义期间史地研究所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计有:
刘熊祥:清季联俄政策之始末
丁锡祉:遵义地面的发育
严钦尚:贵阳附近地面及水系之发育
沈玉昌:湘江附近地形初步研究
郭晓岚:大气中之长波辐射
胡善恩:遵义附近之地理环境与人生之关系
王爱云:贵州开发史
余文豪:元初汉军考
叶笃正:湄潭之大气电位
谢义炳:贵州之天气与气候
周恩济:西北之垦殖
余泽忠:中国棉作与气候
胡玉堂: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雅典帝国
杨怀仁:贵州中北部地形发育史
施雅风:华中区水理初步研究
徐规:宋代妇女的地位
袁希文:唐代税法之嬗变及其因果
孙守任:后金汗国社会经济与政治
赵松乔:中缅政治地理上几个问题
蔡锺瑞:恩施地形研究
倪士毅:赵宋宗室中之士大夫
程光裕:茶风与唐宋思想界
宋晞;士大夫势力下宋代商人的活动
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之蠡测
陈述彭: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文
陈吉余:杭州湾地形之演化
这些论文中有的是贵州省历史的研究;有的是贵州省地质、地形、气候的实地调查,对贵州省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至于每届本科毕业生也都写有学士论文,有的是关于贵州地方史的研究,其中也不乏佳作,不一一例举了。
附:(一)史地系在遵义毕业(或三年以上肄业)的各届本科生人数:
1940 第一届(1936年杭州入学) 6 人(浙大史地系成立后最早一届)
1941 第二届 6 人
1942 第三届 17 人
1943 第四届 26 人
1944 第五届 33 人
1945 第六届 20 人
1946 第七届 26 人
共计 134 人
(二)史地学部在遵义毕业各届研究生人数:
1942 第一届 7 人
1943 第二届 5 人
1944 第二届 5 人
1945 第四届 5 人
1946 第五届 3 人
共计 25 人
以上25人,除个别不了解情况外,都在大陆、台湾、美国任教授、研究员或高工。
在遵义毕业(本科和研究生)现为学部委员者5人:叶笃正、谢义炳、施雅风、陈述彭、毛汉礼。
四、学生生活
浙大史地系的学生,三、四年级在遵义,二年级在湄潭,一年级在永兴(浙江龙泉分校也有一年级),全系约有一百多人.因抗战关系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本科生的籍贯以浙江、安徽、湖南三省较多,其他如江苏、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也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相当艰苦的,由于避难来到遵义,学校没有校舍,只好租借民房或词堂庙宇,所以简陋不堪。史地系的办公室是租用水硐街三号的民房,教室大部分在老城何家巷,学生宿舍有的在老邮局,有的在何家巷,女同学宿舍在杨柳街,校图书馆在江公祠,开大会在新城播声电影院。
同学们穿的一般都是蓝布衣衫,女同学穿得也很朴素。膳食方面,沦陷区的学生是靠贷金维持的,有时青菜淡饭,一碗酱油汤,有的同学为了补充营养,到何家巷对面的“泰米”小吃店打牙祭,吃碗排骨面或猪肝面。这店是“下江人”开的,因此生意兴隆。课余之暇, 同学们还三三两两到附近的茶馆哩,躺在竹椅上,一杯清茶,一盘葵花子,说说笑笑,叫“摆龙门阵”;有的在那里复习功课,这也别有风味。晚上自修,点的是油灯,有时油没有了,还点蜡烛,真象古人“剪烛西窗”一样。因为教室与宿舍比较分散,有的在老城,有的在新城,同学们跑来跑去,湘江桥畔、丁字街口,经常出没戴浙大校徽的学生,很被人们注目。当时遵义城里增加了这么多“浙大人”,山城显得更加繁荣热闹了。
史地系的学生,平时除了上课学习之外,课外活动也很活跃。系里有史地学会、读书会、同乡会等组织。史地学会还经常举行学术报告会、时事座谈会,请系里教授来做演讲;定期出版《时与空》壁报,作为同学们写作的园地,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友谊赛等也时常举行。
每逢春秋佳日,同学们还组织郊游桃溪寺、大觉寺等风景区,举行野餐或爬山比赛。
凡欢送每届毕业同学,系里一定举行游艺大会,邀请师长们参加,大家欢聚一堂,临别赠言,促膝谈心,并有精采节目助兴。
史地学会是全系学生的组织,本系教师为特别会员。总会设在遵义,湄潭、永兴、龙泉都设有分会。史地学会于1938年4月成立于江西泰和,以后成为全系经常性组织。现将所知的历届总会负责人姓名列后:
1939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王德昌(兼调查)
干事 赵松乔(会计) 蔡锺瑞(事务) 刘宗弼(文书) 施雅风(康乐) 沈玉昌(研究) 王蕙(编辑)
1939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 沈自敏(兼康乐)
干事 施雅风(研究) 王天心(会计) 胡玉堂(编辑) 王蕙(调查) 王树椒(文书) 周恩济(事务)
1940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赵松乔(兼调查)
干事 施雅风(研究) 谢觉民(会计) 游天池(康乐) 刘宗弼(文书) 王天心(出版) 刘纫兰(事务)
1940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陈述彭(兼事务)
干事 张效乾(文书) 毛汉礼(研究) 李敦仁(会计) 祝修麟(调查) 范易君(康乐) 王树椒(出版)
1941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李敦仁(兼事务)
干事 管佩韦(文书) 毛汉礼(研究) 徐规(出版) 范易君(调查) 楼韵午(康乐) 鲁毓秀(会计)
1941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 管佩韦
干事 徐规(文书) 毛汉礼(研究) 游天池(康乐) 范易君(调查) 鲁毓秀(会计)
1942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谢文治
干事 程蕴良(文书) 赵廷集(研究)许蔚文(会计) 倪士毅(出版) 黄化(调查) 沈雅利(康乐)
1942 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 郑士俊
干事 倪士毅(文书) 王省吾(事务) 周忠玉(康乐) 谢礼治(研究) 沈雅利(会计)
1943 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胡汉生
干事 阚家蓂(会计) 倪士毅(文书) 郑士俊(交际) 谢文治(事务) 江乃萼(康乐) 程蕴良(学术)
1943 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 王省吾
干事 程光裕(会计) 谢文治(事务) 倪士毅(文书) 周忠玉(康乐) 郑士俊(交际或联谊) 程蕴良(学术或编辑)
1944 学年第一学期
主席 石剑生(干事不详)
1944 学年第二学期
主席 陈仲子(干事不详)
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苍苍了。回忆在遵义时的大学生活,历历在目,无限留恋。当年相聚一堂,朝夕切磋,今日分处各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贡献力量。正是:求是精神留风范,绵绵教择万古传。
本文经吕东明、郑士俊补充。
(本文作者: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浙大史地研究所40年代毕业生)
《播州风雨忆当年——浙大史地系在遵义》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