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中文系在遵义

浙大中文系在遵义
杨质彬

  时光易逝,离开革命圣地遵义已经45年了,但当时在浙大中文系学习的情景,犹历历如在目前。最难忘的是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他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热爱祖国、热爱学生、在抗日的艰苦困难中,坚持办好教育,聘请了不少学有专长、爱国、民主、富有正义感的教授共同办学。他坚持以“求是”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既有坚实牢固的专业基础,又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同时重视体育锻炼,养成健全体格,毕业后真正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要求培养下学习、成长的。
  当时我们读中文系,不仅要重点学习中文的古今名著、经史子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以掌握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习哲学概论、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西洋文学等等,以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使专业有广博而坚实的基础。
  中文系的教授如缪彦威、王驾吾、萧璋、祝文白等为我们讲授古代散文、古代汉语、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艺术欣赏等等,教学效果都很好。我还记得缪彦威老师为我们上诗词课时,讲解精炼透辟,文情交融、生动自然,极其引人入胜。不仅中文系的同学是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不少他系的同学也来选课或旁听,教室常为之满。其他课程如费巩教授的政治经济学、黄翼教授的心理学、蔡堡教授的生物学、顾谷宜教授的西洋通史等等,都莫不条理清晰、内容精要,理论结合实际,既阐述了先进的科学与哲理,也传授了系统的丰富的知识,常使人听了解难释疑、茅塞顿开。各科交融,左右逢源,深感知识如海洋,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坚持学习。课外,同学们大多是勤奋不息,自觉钻研。根据自己所学的重点和兴趣爱好,不断参考阅读各种专著及文史哲等的整编资料和杂志报刊,深入体会,反复思维,务期能理解掌握所读著作的思想脉络、表现手法及其在文学或社会发展上的成就与影响,既可巩固课堂所学,并可进而对一些著作的思想观点、语言艺术联系贯通,对比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
  当时各课教学,还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充满爱国抗日的热情。记得我们在古散文课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其伟大襟怀与爱国热忱,莫不深受启发与感染而心情激越,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在诗词课学岳飞的《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特别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真感到是字字血泪,壮怀激烈,不仅表达了当时人民决心抵抗侵略、收复失地的愿望,也留给了千载来人以深切的教育与警惕,至今还印象特别深刻。
  除了正课,还有经常举办的学术政治活动与讲座。如介绍王阳明的学说与爱国精神,纪念徐霞客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讲述苏、辛词的时代背景,以及结合时事作形势分折报告等等,莫不内容丰富,说理透辟,论据确凿,是非分明,听了增人见识,扩人胸襟,看到前途光明,更加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所以当时的同学,都不只是埋头读书,不问外事,而是思想与时局息息相关,言行与社会密切相联,突出的如反对反动的训导长,拥护民主教授费巩为训导长,“倒孔”(祥熙)等游行无不积极参与。平时还有同学参加“大家唱”歌咏队,高唱爱国抗日歌曲;参加民办识字班,努力提高遵义人民的文化水平。校内有学生的进步组织“黑白文艺社”,当时的社长何友谅就是中文系二年级的同学,他坚持斗争,竟不幸为国民党逮捕迫害致死,至今令人愤慨,令人痛惜!
  遵义人民富有革命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这也给浙大学生以很大彭响。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接受大学的专业训练和深刻的思想教育,虽然生活艰苦,却从不叫苦,而是刻苦学习,作风纯朴。有的参加当时全国大学生的写作比赛,名列前茅,竺可桢校长,把此记入了自己的日记。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作地方教育行政领导,有的出国讲学,有的执教高等院校,有的参加了辞书的编写,不少人发表了学术论著,更有大批的中学语文教学骨干,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怕困难,好学向前,体现了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积极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对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追根朔源,我们永不会忘记遵义,永不会忘记在遵义浙大中文系学习时所受的教育与培养。

(本文作者:上海教育学院教授,浙大中文系40年代毕业生)

《浙大中文系在遵义》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