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湄五忆

遵湄五忆
储俶生

西迁忆,西迁忆,
最忆数遵义,
南北二城相对峙,
湘水潺潺可谱诗。
***
举首见群山,
低头思湄潭。
湄江把城环,
宛似眉儿弯弯。
***
山河如绣锦,
赛过杭州城,
黔江水碧黔山青,
想煞天涯断肠人!

抗战时,余随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凡七阅寒暑,于1946年夏回浙返杭。每思往事,百感交集,不胜记述,今记其五,名曰五忆。指忆鼠、忆蛇、忆花、忆书、忆庐。实为西迁五记也。

1.何宅忆鼠
1940年春,我到达遵义后,住何家大院的厢房,光线虽差,但房间宽敞,第二天我去水硐街拜见了导师卢守耕先生,他担任园艺系育种学的讲授,我是他助教,他说“遵义的蔬菜种类很多,十字花科芸苔属的蔬菜尤多,你可搜集种类调查记载,待春暖开花后,可进行杂交,并观察它们的染色体数目,探索其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方式等;同时你应将带来的各种种子整理一下,及时春播……。”我当即收购了白菜、芥菜如榨菜等十余株,用花盆栽种,静待开花后进行杂交。
在我整理种子时,从木箱中取出春播蔬菜种子,按号编排,择日下种,谁知夜间耗子群集,啮食种子,从此小心防护,免遭损失过多。
春季天时寒暧无常,我曾患重感冒,卢师知悉后特托人惠赐糖果糕饼,今日回忆,当时之师生关系,何其亲也,不料全部糖果糕饼又被耗子争食一空,徒呼奈何。至今忆及,犹有余恨.据云“蛇能食鼠,其天敌也”我深有所感。

2.井弯忆蛇
生物系张孟闻先生是研究蛇的专家,我特去水井弯生物系实验室拜访,见到箱笼里养着许多蛇,我谈起以蛇治鼠之事,据饲养员说,这些蛇是为研究分类而捕养的,并非用于灭鼠,由于箱笼不固,管理欠严,某晚己逃去多条,正谈论时,又见一条长蛇自箱隙钻出,室内人员尽皆失色,惊惶失措,而该蛇则从容逃出室外,直插树丛,转瞬不见。
未几,生物系主任贝时璋先生偕谈家桢先生也来实验室。谈师讲授遗传学与细胞学等课程,以后我在他的指导下,学会了涂片技术,并经反复观察,发现榨菜花粉母胞的染色体数n=18。

3.教堂忆花
遵义老城有天主教堂,我非教徒,但信步求访,见到穿黑色长袍的神父,他能操汉语,迎我入院,见到多种美丽的花卉,如雏菊、金盏菊和三色堇等。园艺系的花卉实习由我担任,由此我常去教堂赏花。园艺系急需春播的草花种类很多,在湘江上游鲤鱼田的地方,找到了县农场的试验场圃,播下全部草花种子,直到秋季种子成熟,采收后于十月初带往湄潭,虽然我告别了遵义城,但对天主教室的鲜花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文庙忆书
在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到达了湄潭。一到文庙即见宫墙上“国立浙江大学”六个醒目的大字,就是我们的校址。进门后瞥见左右两株桂树,金粟满树,香闻百步,我对此特感兴趣,回杭后,每到中秋,即勾起湄潭桂花的回想。
大成殿是文庙第三进的主体建筑,作为图书馆,十分恰当。
大成殿依山而筑,下部有一铺石的四合大院,殿前阶下有花纭,左右两侧有两座鼓楼,紧接鼓楼有厢屋两排,我当时卜居东厢,阅书于大殿,讲课于鼓楼,因此文庙是我教授理论课的基地,也是我生活的乐园,课读之余,晨昏月夜,常散步于庭院花坛之间。
文庙是当年湄潭浙大的图书馆,藏书虽不多,但确为数百同学和教师借阅书籍的佳处,自早至晚,师生络绎不绝。而浙大为当时黔北的文化中心,因此曾流传“塞上江南称湄潭,东方剑桥是浙大”的美谚。

5.农场忆庐
农学院在蔡邦华院长的领导下,于湄潭西门外遵松公路的南边开辟实习农场,全场占地二百余亩,分水田、旱地,水田滨江,灌溉便利,供农艺系水稻试验之用;旱地平坦缓倾斜地,为栽培麦类和同艺作物的用地。此外,还有山谷、低地,全场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大门设计在斜坡的下部公路线上,农场后部以临湄江而峙的小孤山——牛郎背为背景,山顶建“织女亭”,登亭四眺,左江右场,全场景物尽收眼底。
场内原有的贺家祠堂,供农艺、民艺系合用,祠旁旧房十余间,供蚕桑系使用,病虫害系在坡顶新建的病虫大楼中进行教学。
农场房屋不敷各系应用,其中尤以园艺系为甚,乃兴建草屋茅庐,命名“瓮庐”,湄潭邻县有瓮安县,瓮庐之名脱胎于该县,涵安居瓮中之意。瓮庐分五室,其中三面装窗、采光优良的南间,系造园学的设计制图室,其余四间分别为办公室、五人宿舍和食堂等,庐前有半月形小院,围以竹篱,篱下栽植菊花,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我于1943年早春,迁入“瓮庐”,因其环境幽美、宁静,使我得以潜心治学,先后写了《榨菜的生物学特性》、《油菜的形态观察》、《榨菜遗传初报》、《浙江大学湄潭校舍规划》、《农场布置》及《湄潭新八景的设想》等论文。
在浙江时,我对榨菜并不了解,到遵义经卢守耕先生的指点,才认识它的植株。我于1941年开始研究榨菜的生物学特性,并知道它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与芥菜相同,通过一系列考察,发觉二者的生物学特性也相似。
以榨菜为母本,分别用大叶芥、红叶芥和绿叶芥作为父本进行杂交。红叶芥叶色鲜红,既可食用,也可供观赏,但经济价值差,而大叶芥叶大,叶产量高,我设想用其与榨菜杂交后,能在后代杂种中选出叶子产量高而茎部肥大的品种,通过试验,果然获得经济性状理想的新种。
湄潭除盛产蔬菜、桃、柿、梨、枣等外,还是大米、玉米和他菜的产区,在湄潭普遍栽种的油菜有大油菜和小油菜两种,我在普查以后,写了《湄潭之油菜》一文,指出大油莱对白锈病抗力较强,湿润多病害之地以种大油菜为宜,小油菜性喜肥沃,宜种植在肥沃土壤中。
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我写了“浙江大学湄潭校舍的规划”。新建的校舍坐落在县城北门玉皇阁之东南,城墙之东北,湄江之西南,地势向据江倾斜,地形高低不一,有平回也有坡地,房屋的建造只能分层布置。湄江流经其下,水质清洁,终年不竭,特别在这一地段,为全城用水的上游,卫生条件良好。1940年秋测量土地,并绘出校舍部公平面布置的地盘图及立布的鸟瞰图,几经研究,最后决定将食堂、厨房和浴室等建造在临江的低地上,因近水源,便于引用生活用水。女生宿舍建在东门之内,文庙北面另成一单体,通过庭园布置,坏境优美,且较建在城外更为安全、方便。
本规划施行之后,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比较妥善的。
因艺场的规划——我潜居瓮庐,写了“浙大园艺场的规划。”当年园艺场的设计是与浙大农场同步规划设计的。园艺场分果树、蔬菜、草花和观赏树木四大部分。以农场的主干道作为主轴,由主轴向左、右两侧,划出次干道作为副轴,主、副轴成90°相交,采用规则的棋盘式布局。主轴东侧分梯田四层。第一层最高,位于病虫大楼之西,辟为整枝果园。由此向北下降为第二层,栽植观赏树木和繁殖苗圃。再向下为第三层,作为露地花圃,圃内满栽百花,万紫千红,为全场的构图中心。凡来场参观者最先一定至此,为游客必到之地。最下一层梯田,土肥而润,作为菜圃。在主干道的西侧,由上而下,依次开辟桃李果园、果树苗圃、果树试验地以及观赏树木苗圃等。贺家祠堂的东门阶下,有小块土地,长方而平整,作为荫棚。荫棚之东,地势步步下降,亦有三层梯田,划成整齐的方块,阡陌交通,外观方正,管理方便,亦作为蔬菜试验地。最后于场地东北角的高地上,建造了理性建筑“瓮庐”制约全局。以上所述,为规划的概况。其所以作如此安排者,首先是因为露地草花和观赏树木,色彩鲜艳,树姿优美,深受人们喜爱;“整校果园”既能开花,树形亦整齐美观,故将它们布置在入场的主干道东,可供人们欣赏。其次是果树性喜高燥,故把它布置在主轴西面的坡顶上,因该处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蔬菜宜湿润、肥沃之地,所以将试验地布置在场东一带低洼之处。“瓮庐”选建在东北角台地之上,因该处地势较高,对果树、蔬菜、花卉、苗木等四个圃地,都可一眼看到,照管方便,为全场的守护基地。
综上所述,由榨菜的研究到校舍、农场和园艺场的设想以及学生的技术训练、教课实习等工作,都是在浙大农场的瓮庐中完成的,瓮庐给我很大的帮助。我曾为赋过瓮庐之“吟”。
瓮庐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今吾瓮庐,施政中心。茅藁覆顶,不患雨淋。
***
室大如斗,容膝便行;教学科研,精益求精。
庐坚如瓮,何忧豺侵;绘图写文,心静神宁。
***
我爱瓮庐,供我练兵;瓮庐与我,不离形影。
瓮庐兮——瓮庐! 尔我 “风雨同舟,相依为命。”

抗战结束,我不得不别庐返杭,然对瓮庐则无时或忘也。唉!瓮庐、瓮庐!我与你
“远隔千里,东西分离;朝思暮想,梦寐长忆。”
老校长竺可桢先生于1961年6月重到遵义时,感触很多,曾赋律诗一首,以抒怀感.诗云:
“一别遵城十五年,重游旧地如登仙。
红花岗上千株雪,湘水桥边万斛田。
厂矿商场现满谷,园亭黉舍亦连绵。
播州自古称穷僻,黔北于今鞭着先。”
诗的末尾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贵州一向被意味着艰苦的地方,我过去对贵州的认识也很不足。那知我一到遵义,见市面繁荣,并无穷僻之感。及到湄潭,更出我之意料,看到山青山秀,物产丰富,它不仅可称得上黔北粮仓,塞上江南,而且冬暖夏凉,气候胜过杭州。至于湄潭之人,则胸怀坦白,率直豪爽,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流光如逝,在湄六度春秋,往事一幕幕地现于眼前,湘江游泳、湄潭秀丽的景色……无时不萦怀于心,回忆遵义,一草一木,历历在目, 一物一景仿佛如昨。
举首望群山,低头思湄潭,别了湄潭,最最令我难忘者,莫过于城内的文庙和城外的瓮庐。大成殿是我的书斋,理论学习的阅览室,在那里摄取了知识的营养;瓮庐乃是我的演兵场,是技术练兵的根据地,在那里获得了实践的经验,瓮庐与我关系密切,我对它有深厚的感情,到今天虽时隔四十余年,依然使我难以忘怀。

(本文作者;浙江农大副教授,已退休,40年代任浙大园艺系讲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